返回

2020-05-12

搬出深山感党恩 易地致富奔小康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20-05-12 阅读:258


 搬出深山感党恩  易地致富奔小康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让6万余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
记者 陈武帅


威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A区一角。(沈光勇 摄)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威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三易”破解搬迁后致富难题,让6万余群众搬出大山,开启幸福新生活。
 
★★“五个体系”解民忧
 
  每天早晨,在五里岗街道棒木社区黄佑光擀面店门前,排满了前来购买面条的顾客,火爆的生意让搬迁群众黄佑光笑容满面。
  两年前,黄佑光一家还是么站镇香厂村水源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右腿残疾的黄佑光和家人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2018年9月,黄佑光一家搬迁到五里岗街道平山社区福康馨区安置点,分到120平方米的大房子。黄佑光夫妇在五里岗街道棒木社区开了一家擀面店,开启幸福的城市生活。
  搬出大山来,开启新生活。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许多群众正是得益于搬迁惠民政策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委、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截至今年将搬迁66565名大山深处的群众到县城安置点,为了让搬迁项目顺利完成,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全县万名干部下沉,深入一线“摸情况、讲政策、做宣传”,并锁定整体搬迁区域376个,累计开展摸排工作20轮次,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送到群众心里,打消搬迁群众疑虑应搬尽搬,放心走出深山。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生活上“过得顺心”。威宁按照优质城市小区标准,努力打造小区环境,高质量实施小区绿化、亮化,每个小区建设停车场、文化活动广场、婚娶喜事办理场所等基础设施,配齐社区卫生室、警务室、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快乐之家、图书室等活动设施,为群众提供脱贫攻坚期间全免费的专业物业管理,着力打造搬迁移民1公里生活圈。
  强化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发展上“坚定决心”。针对搬迁群众,威宁采取一户一档制定就业培训方案,培训搬迁家庭未就业劳动力11515人次,共组织经开区内企业举办大型招聘会20场。截至目前,经开区内工厂就业571人,扶贫车间就业43人,小吃摊餐饮馆就业824人,公益岗位392人,建筑工人1859人,国有企事业单位51人,在五里岗安置点周边规划实施3000亩蔬菜基地,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
  强化文化服务体系,让搬迁群众精神上“感到舒心”。威宁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安置点均已建成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宣传栏等文化设施。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强化社区治理体系,让搬迁群众社区里“住得安心”。通过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好“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强化基层党建体系,让搬迁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建立健全党组织、党员活动阵地,加强党员管理,强化党建服务群众。截至目前,在已经搬迁入住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建立党组织数6个,党员活动阵地6个,目前共有党员284个,建立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6个,实现了安置点党的建设全覆盖。
 
★★恒大帮扶暖人心
 
  4月25日,家住东风镇鲁章村二组的宋帮永特地起个大早。自从头天晚上村干部打电话告知分房的喜讯后,她激动得一夜没睡着,早上六点半就匆匆起床,洗漱完毕后赶往东风镇人民政府,等候乘坐政府统一安排的车到县城分房。
  来自板底乡安坪社区的安平花,也是参加抽房的群众。“我家8口人,按政策抽到80平方米的两套房子,过几天就要搬进去住,国家政策太好了。”安平花说。(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