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深山圆梦想
作者: 时间:2020-05-15 阅读:210
到今年6月30日,威宁自治县将实现6万余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对于搬迁群众,威宁通过实施各种后续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就学、就医等,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
走出深山圆梦想
□毕节日报记者 韩雷 刘燎 史开云
“耿大姐,还想不想搬回去?”
“不回了,这里哪样都好,还回去干嘛!”
5月7日,记者在威宁自治县五里岗街道燎原社区的阳光新城采访时,碰到刚从外面买东西回来的耿金花,与她聊天时,记者问她是否还有回老家的念头,耿金花脱口而出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新家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
作为威宁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入住较早的小区,从2018年年底到现在,阳光新城搬迁群众的生活过得怎样?耿金花一家的变化,可从中窥探一二。
2018年年底,耿金花一家5口从麻乍镇箐岩村搬迁到阳光新城,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沙发、电视、衣柜、床等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实现了真正的“拎包入住”。
生活环境的改变,耿金花一家虽然开心,却有一些焦虑。
“吃的、穿的、用的从哪里来?读书、看病、就业怎么办?”一直依靠土地生活的一家人,离开土地后,难免对以后的生活有些担忧。
然而,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威宁通过实施“五个体系”,破解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彻底打消群众顾虑——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要素”配套建设,推动搬迁群众在城镇获得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公平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目前,各搬迁入住小区已配齐社区卫生室、警务室、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等服务设施,配套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快乐之家、图书室等活动设施,为群众提供脱贫攻坚期间全免费的专业物业管理。
构建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实行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1人以上稳定就业。通过培育产业带动一批、推动创业扶持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目前,培训搬迁家庭未就业劳动力11515人次,共组织经开区内企业举办大型招聘会20场。经开区内工厂就业571人、扶贫车间就业43人、小吃摊餐饮馆就业824人,公益岗位392人,建筑工人1859人,国有企事业单位51人,在五里岗安置点周边规划实施3000亩蔬菜基地,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点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不断增强文化引领能力和群众认同感。目前,各安置点均已建成新时代文明活动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宣传栏等文化设施。
构建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生活、物业和社会便民服务等方面入手,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在安置地设立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大厅,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各安置点已实现“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构建基层党建体系。围绕健全组织构架,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建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基层党组织阵地,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目前,各搬迁入住安置点共建立党组织6个,党员活动阵地6个,有党员284名,建立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6个,实现了安置点党的建设全覆盖。
在一系列后续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搬迁群众的生活变了样。
耿金花的丈夫解道强在威宁工业园区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现在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儿子解雄在燎原社区公益岗位工作,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女儿解雪莲在县城一家蔬菜配送中心务工,每月有3000余元工资。为了照顾眼睛不好的婆婆,耿金花不能做全职工作,但下一步她想在周边找一份临工,也不让自己闲着。(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