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种草养畜 促农村发展 农民增收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0-05-19 阅读:168

牧民放牧
蓝天白云下,清风徐来,雪山镇境内牧草茵茵,牛群在草场里悠闲地啃食着青草。
威宁是有名的畜牧业大县,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在中央、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林草结合、以草养林、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走种草兴牧之路,积极推广“种草养畜、草畜配套、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的科学方法,并采用政府补助的方式鼓励群众种草,初步实现了畜牧养殖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格局,有力推进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其成为农村发展的经济支柱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田土种植、套种、连片种植、草山草坡退化改良等,基本能满足全县畜牧业发展的饲草饲料需求。”县农业农村局草地建设工作站站长涂鑫说。
田垦种植即充分利用两块地之间的闲置部分种植牧草,这种种植方式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利于水土保持,又能基本解决农户养殖夏秋季节的饲草饲料问题,一举多得,目前正在全县各乡镇推广。
据了解,全县草山草坡面积116万亩,人工种草长年保存面积30万亩(其中相对连片12.5万亩),冬闲田土种植(小黑麦、绿肥)25万亩,威宁洋萝卜1.5万亩,田垦种草5万亩。
县农业农村局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易鸣说:“威宁县畜牧业历史悠久,为了解决草畜平衡,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南方草地人工飞播建设,近40年来,威宁草地建设蓬勃发展,为壮大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资基础。”
探索牧草种植新模式,实现草畜平衡,下一步威宁自治县将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基地建设。重点在盐仓、板底、雪山、龙街、兔街、大街、云贵、黑土河、石门等区域建设饲草料种植基地,利用现有马铃薯种植地套种“威宁洋萝卜”5万亩,利用撂荒地、休耕地种植光叶紫花苕和黑小麦4万亩;在现已建设成的光伏发电厂为基础,利用光伏板下种植饲草2万亩;以金斗为中心,充分利用河谷地带的气候优势建设威宁县光叶紫花苕供种基地4万亩;以雪山镇为中心,建设可供5万亩“威宁洋萝卜”种植留种基地1个。
以饲草料深加工为引领,增强饲草料生产、加工、利用能力,提高全县饲草料产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地理、气候、资源等优势,整合资源,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饲草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达到年加工能力10万吨左右,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补充的饲草料生产加工格局,争取建成贵州最大的饲草加工基地,积极协调配合,确保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在五里岗工业园区建设的10万吨(一期1万吨)干草料加工中心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建立利益联结,助力脱贫攻坚。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种植1-2亩光叶紫花苕、小黑麦、燕麦等,解决冬春季家庭养殖牛羊饲草料供应不足的问题。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有土地资源、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种植订单,实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由合作社负责组织饲草生产,企业通过合作社收购饲草进行加工,让贫困户分享种养结合及产业延伸收益。
万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雪山镇栽树社区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草地面积达5000亩,目前养殖100余头牛,带动当地农户实现就业务工。
雪山镇栽树社区居民李怀权负责帮助合作社管理牛群,每月工资收入1700元,他说:“我在这里帮着放牛,还能有点收入,我很高兴。”
合作社引领带动,助推畜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增收,享受产业发展成果。
“今年根据牛羊存栏,结合‘以畜定草’,我们所规划的饲草饲料基地基本可以满足牲畜存栏饲料需求量。”涂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