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蝶变
作者:余静波 时间:2020-05-22 阅读:212
“补多小河牛栏江,海拉汉子泪汪汪;男到十八打工去,女嫁外地不还乡”。海拉的偏远贫穷可见一斑。
而今的海拉,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干群正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历史征程中奋力奔跑。
作为全省的极贫乡镇,海拉蝶变,源于近年来海拉镇党委政府按照省市县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113攻坚战”要求,凝聚攻坚合力,打好打赢“四场硬战”。
道路修到户,天堑变通途
“原来有什么公路啊,到哪里都走泥巴路,过河还得坐溜索,现在的条件好了,从家到集镇,出门走的是串户水泥路、村上到镇上走的柏油路,一路走来,脚上一点泥巴都没有。”海拉镇黑多村小岔河组村民余顺筛说道。
小岔河组群众出行条件的提质是海拉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拉镇大力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要致富,先修路”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3+n的道路网络,破解交通瓶颈,提质群众出行条件。
数据显示,近年来,海拉镇新修辐射13个村的56公里环山公路,改扩建秀海路和黑海路,完成3条主干道建设;通过“组组通”和浦发基金项目新建合计里程264公里的78条支干路,初步完成便捷道路网构建;共建成投用200541.1平方米串户路,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百米,织密道路网。
截至目前,海拉镇3+n的道路网已经形成,为海拉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建好路,更要护好路。为了使完善便捷的公路网在经济发展中的发挥长效作用,海拉镇积极开展10+N”就业扶贫,吸纳45名贫困劳动力参与护路,做好通村路、“组组通”硬化路等道路日常养护。
抓实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
海拉镇党委政府决策层认为,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为此,海拉镇党委政府通过宣传动员、科学谋划、培育规模产业等实招,稳步、有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筑牢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通过数年不懈的努力,产业辐射越来越强。如今,海昌社区的党参、新海村青花椒,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20年,海拉镇除了种植马铃薯20000余亩之外,种植党参15000亩,涉及贫困户1583户5698人,预计每亩收入约6000元;辣椒种植5002亩,涉及贫困群众621户2359人,预计每亩收入约4800元;同时,抓好东风村600亩规模化蔬菜基地建设;巩固好原有的5万亩经果林种植;落实704户能繁母牛养殖项目。
种植养殖齐头并进,海拉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风生水起。海拉镇在注重培育规模产业,抓强品牌效益的同时,依托企业做大做强本土品牌,带动种植群众脱贫致富。
数据显示,仅2019年,凭借“海拉黄党”商标品牌,本土企业管仕特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中国(亳州)中药材博览会”上签订了650吨,成交金额约1900万元的党参销售合同。
突出补短板强弱项,力争所有问题清零
自“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以来,海拉镇强措施,严要求,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三保障”开展拉网式走访排查,(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