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01

攀登者

作者:赵永富 时间:2020-06-01 阅读:185


   2020年5月27日,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在峰顶竖立觇标,安装GNSS天线,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
  其实,45年前的今天,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并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在2005年,进行了珠峰高程复测,采用了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法,并首次在珠峰峰顶测量中利用冰雪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厚度,经过严密计算,获得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早在1953年5月,英国登山队队员从南侧尼泊尔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珠峰登顶。在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组建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开始向珠峰发起攀登。1960年,距离人类第一次登顶珠峰7年后,中国首次攀登珠峰取得成功,并且是从珠峰北侧进行登顶成功,也是人类历史上珠峰首次北侧登顶。
  在6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正在遭受三年自然灾难和美苏等国封锁,攀登成功的消息,昭示了中国人敢于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是鼓舞人心的,是值得被铭记的。  
  说起攀登,我们就会想起前不久的电影《攀登者》。其实,《攀登者》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在1960年之后的又一次珠峰登顶。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之巅时,传承和弘扬着中国人的登山精神永远都在,意味着中国人民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
  我想,对于攀登者而言,每个攀登者在峰顶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有人看到了晴朗天气下,珠峰在朝阳映照中形成的巨大三角形阴影,宛若金字塔的形状。有人醉心于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海拔8201米的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在那一刻,也只是身边的一座低矮的雪山。
  珠穆朗玛,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她俯视着天下美景,却无人与说。那里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的四分之一,常年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冰川、冰坡、冰塔林丛生,冰陡崖和万丈深渊并立,冰裂隙忽明忽暗,稍有不慎便是步步陷阱,还有难以捉摸的冰崩雪崩区,险象环生.....
  这么多年来,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人很多,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幸的是,有的人,停止在攀登者路途中,只能在风雪中继续忍受世界最高峰给予的“高冷”。
  据说,每个登山者只要从珠穆朗玛峰北坡登顶,就会遭遇到一次莫大的心理煎熬:在海拔8500米的珠峰东北山脊必经之路上,石灰岩洞穴中有遇难者的遗体卧在积雪中。当然,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周身披覆着的却是来自远古海洋深处的铠甲。在藏语中,她寓意为“第三女神”,可她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是人类的“生命禁区”。可想而之,攀登是多么的艰难,攀登者要经历无法想象的考验。
  数亿年前,这个所谓当今世界的制高点,还埋没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滔天的巨浪恒久不息,却浇不灭。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6500万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推动着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趁势隆起,珠穆朗玛终于等来了属于她的时光。历经4200万年的成长,对已存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来说,十分年轻的珠穆朗玛,以后起之秀的姿态、遽然爆发的力量,一度猛烈跃升至12000米。1300万年前,这座在万米高空睥睨众生的年轻山峰,因为自身重量太大等多种原因,开始发生断裂,又在剧烈的地壳运动之后逐渐平衡,最终成为了现在的珠穆朗玛。
  珠穆朗玛峰历经过崛起也承受过崩塌,但依然在变化与成长,这些锻造与磨砺,也造就了她自己如今的脾气与秉性。
  攀登者呢?不也如此吗?
  正因为经历过,才得以攀登。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之巅”的风景。就像珠穆朗玛峰,举世瞩目,却又恒久孤寂,你钦佩她的名声,仰慕她的容颜,但你可曾体会,她的碰撞与崩塌,她的成长与孤独。
  “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
  “因为,山在那里!”
  是的,因为山在那里。
  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山在那里,还因为目标在那里,梦想在那里,勇于攀登敢于探索,一直都在。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你在用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语,践行着你的人生哲理时,珠穆朗玛也在用她沉淀了亿万年的功底,雕刻着每一个日升与月落的时光。
  而我们呢?
  当我们穿梭在城市森林中,攻坚一个个项目难题,在迷茫中奋进时,也是在一次又一次试图翻越我们心中的珠穆朗玛。
  是的,每一天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每一年将是新的篇章。山,依然在那里,如果攀登,则是另一种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