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镇:强产业富群众 跑出脱贫加速度
作者:余静波 时间:2020-06-05 阅读:163
“产业不兴,扶贫不牢”。
近年来,海拉镇把培育支柱产业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纵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调减低效农作物,革新广种薄收的耕作传统,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在“专家引领,合作社带领,支部统领”的模式下,海拉镇以形成了党参+青花椒为支柱产业,魔芋、辣椒、烤烟等作物互补的产业结构,强产业富群众,在脱贫攻坚的收官期跑出脱贫加速度。
专家引领,提技术增收入
“我主要就是向五个青花椒种植成规模的村提供技术指导,教种植户如何育苗、移栽以及修枝,通过提升种植户的技术,增加青花椒亩产量,增加种植户的收入。”海拉镇村级主导产业专家队成员浦仕顺介绍说。
在外务工的浦仕顺看到当地河谷地带种植青花椒产生的经济效益后,苦学种植技术,希望通过青花椒的种植带领同处河谷地带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经过3年多的摸索,浦仕顺已经成为了新海村的青花椒种植大户,并作为海拉镇村级主导产业专家队成员,负责指导青花椒种植。
近年来,海拉镇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农业技术提升,成立了多层次农技专家服务队,形成了由镇级主导产业小分队对村级主导产业专家队进行理论指导,然后由村级产业专家结合实践对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进行指导,散户再跟着种植大户学的技术提升模式。
“通过技术提升后的青花椒不仅品质好,高产期产量也由原来的单株30斤增加到现在50斤,按照每亩45株的密度,亩产能增加900斤,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浦仕顺说。
合作社带领,拓渠道增收入
“火车爬得快,全靠车头带。”
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海拉镇积极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种植技术上的优势与适应市场发展能力,凭借国家政策扶持的优势,延伸农特产品产业链条,带领贫困户抱团发展,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此外,还通过合作社务工吸纳贫困劳动力的方式,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增加家庭收入。
目前,全镇培育本土涉农企业、合作社共计129家,其中农业专业合作社97个,主要涉及种养殖产业,其中以种植专业合作社17个,主要涉及青花椒、辣椒、烤烟和中药材种植。
“我们合作社主要是以精细加工,最大化提升种植户收益为主,现已注册的商标有8个,已上市销售的商品10余种,。除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外,还吸纳贫困劳动力参与基地管理,收货时节,基地务工人员有120人,一年在基地务工超过180天的在70人。”海拉镇管仕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管仕七介绍说。
支部统领,强产业增收入
“产业调整千条线,支部统领一根针。”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全面铺开,群众自主积极参与革新广种薄收的耕作传统中,如何将这股积极性转换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动力?
海拉镇以“大党建”为统领,通过成立农业产业发展党支部,村(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将群众千条万绪的积极性拧成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一股绳,干群同心,向着“创新发展、同步小康”这一目标齐发力。成立海拉镇农业产业发展党总支,下设了中药材发展、经果林发展、蔬菜发展、畜牧养殖发展四个支部,各支部负责具体村产业规划,建立村社一体合作社等,综合推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实效,群众得实惠。
在中药材发展党支部联系的元丰社区,承包地在适宜党参种植区域的群众,有三种增收渠道可以选择:一是有地没有参苗的,由合作社提供参苗并指导群众种植,以上浮保底价收购;二是有地有苗因缺发展资金的,由合作社解决工钱、肥料钱,也是以上浮保底价收购,帮助壮大种植规模;三是没有种植意愿的农户,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连片种植,土地流转农户还可以通过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