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05

盐仓镇营洞村:让背水桶彻底“退休”

作者: 时间:2020-06-05 阅读:158


 盐仓镇营洞村:让背水桶彻底“退休”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冉阿建

  初夏,威宁盐仓镇营洞村正在进行连户水泥路的改造,骄阳下,连片栽种的土豆苗因连日干旱而无精打采。
  营洞村五组,因疫情无法出去打工的村民李世银看着正在流进水桶的自来水,不禁出神:“往年的4、5月份,就应该下雨了啊,今年为什么都没有反应啊?”“幸好,自来水管有水,要不然,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没水吃,可就造孽了。”
  与此同时,营洞村五组最高处的高位水池,来了一群人。
  “托我一把,我爬上水池顶部,看看池里有多少水。”“你们过来看,这里渗水了,是正常的吗?快记下来。”
  这是省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第一工作队的队员们,只听到队员说到:“今年我省的气候异常,5月以来,降雨、江河来水、水库的蓄水都偏少,威宁已经出现了干旱,大家在督战的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及时记录并上报,好提前启动应急预案。”
  查看完水池的队员们,随机选中了李世银家走访。刚进院坝,就看见李世银对水发呆的一幕。目目相对,回神的李世银赶紧拿出板凳邀请督战队员坐下,介绍起了现在的用水情况。
  闻声而来的村民苏远巧老人,也坐在了督战队员的身旁。谈起用水变化,老人不禁眼泛泪花。
  营洞村不缺水,山脚下的石缸洞是乌江主干流的源头之一,千百年来,这里涌出来的水形成小溪,一路汇集支流,终成绵延千里的乌江。与石缸洞相距仅一公里左右的黑鱼洞,也冒出汩汩清泉,终年不竭。
  营洞村又缺水,石漠化严重,喀斯特地貌发育,必然带来地表存不住水的现实。而位于山上的五组,更是营洞用水困难的代表,组内无一处水源点。
  怎么办,背!
  “去黑鱼洞或者石缸洞背水,一来一回要2个多小时,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才能勉强满足家里人畜的用水需求,累惨咯。”从小背水的经历,让现年38岁的李世银唏嘘不已。
  “沿着门口的小路下坡,经过两颗核桃树就右转,走到下面宽一点的平台上,再向下走就到黑鱼洞了,太远了,每天只能背一次水。”苏远巧老人接过话说到,大人背50斤的大桶,小孩背10斤的小桶,老人背20斤的中桶。
  “平时还好,但是冬天和下雨天就惨了,路上结冰、泥巴路又滑,根本不能背水,家里剩的余水仅够煮饭,大家连脸都不敢洗。”说到兴起,苏远巧老人让孩子拿来已经布满灰层的塑料桶,演示起了背水的过程。
  房顶水,是营洞五组村民的另一水源。经济条件好点的村民,建起楼房,将楼顶四周切砖密封,在下雨蓄水后,通过水管引到自家修建的小水窖沉淀后使用。
  “那个水不干净,我们又不懂怎么消毒,喝了拉肚子是常事。”李世银说。
  为了解决营洞村民喝水的难题,2015年威宁水务局修建了营洞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落差180余米的黑鱼洞泉水引入142户村民的家中。但后因现实因素,工程烂尾。
  2019年3月,威宁水务局在营洞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原工程进行维修,村民家中再度用上自来水。同时,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村里制定了管护制度和管护责任,极大地保障了饮水工程正常运行。
  “背了一辈子水,终于在自己到退休年纪时,背水桶也跟着‘退休’了。”苏远巧老人笑着说。
  听完村民的叙述,督战队员感慨良多,临走时特别交代村民,要继续珍惜用水,爱护饮水工程,让背水桶彻底“退休”,今年旱情严重,要注意蓄水存水,如果水管异常停水,要及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