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致富新出路
作者:杨静 李玉琴 时间:2020-06-10 阅读:176
开辟致富新出路
——海拉镇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杨静 李玉琴
仲夏时节,刚被雨水冲刷过后的海拉镇,田间地头绿草茵茵,农民忙碌的身影成了这个季节田间地头最美丽的风景。
近年来,海拉镇把培育支柱产业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抓实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户收入达标,在巩固两万亩党参种植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低效作物调减工作,规划种植青花椒6000余亩、党参2万亩、魔芋4600亩、辣红花1700亩、南瓜1400亩,按照长短结合的模式在河谷地带种植了3600亩软籽石榴,产业基本上覆盖了所有贫困户,实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药材种植筑牢脱贫基础
走进海拉镇海昌社区党参种植基地,刚冒芽的党参散发出淡淡药香,田间地头的村民正在基地为党参除草。
在太阳的照射下,村民已经汗流浃背,可就算这样,他们的脸上还是洋溢着笑容。
“我们村自从规划种植党参以后,大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我们已经很知足了。”海昌社区村民赵银兰笑着说。
在海昌社区,村民早已把种植党参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海昌社区依靠自身海拔高、光照足、降雨量少,以及当地独有的黄土等绝佳的地理优势,把党参种植业作为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在完善产业灌溉水窖、产业路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合作社带动周边种植户的模式,积极引导群众种植经济效益高的黄党参。
村民赵银兰2020年利用家里的10亩土地种植党参,预计今年可在党参种植上收入10万元,她也因此成为了社区中党参的种植大户。
据海昌社区村主任邹元六介绍,海昌种植党参已有了一定的历史,但是规模化种植是在2014年开始的,发展到现在已有了2000亩的规模了。目前,该社区正采取合作社引领农户自种自收的模式进行党参种植,效益最好的一家一年可以卖22万元。
“我们接下来会继续扩大规模化种植,使人人有增收门路,户户有增收效益。”邹元六说。
花椒种植助农增收致富
走进海拉镇新海村,绿树成荫,千亩花椒映入眼帘。
新海村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势落差大,耕地破碎,群众依靠广种薄收维持生计。加之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原因,新海村一度成为海拉镇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新海村第一书记黄家远介绍,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新海村在环山路以下,大力发展青花椒种植,现已连片种植2000亩左右,目前已挂果的有1000亩左右;在环山路以上,主要发展烤烟、核桃和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初步形成了以青花椒为支柱,多种产业互补的产业结构局面。按照每棵树产20斤左右的青花椒,一亩地能为群众增加12000元左右的收入。
“自从种植花椒有收益以后,我现在也算步入小康生活了。”新海村上海组村民蒲争文边修剪花椒枝边笑着告诉记者,他是在2017年开始花椒种植的,发展到现在已经种植了14亩,有收成的已有10亩左右,预计一年收入能有2万元左右。
新海村现在采用“1+1+1”的种植模式,做大做强花椒产业。花椒种植初具规模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调动了村民种植花椒树的积极性。何为“1+1+1”,一是成立专业合作社,负责带领群众在适宜地块种植青花椒,发展立体农业;二是成立一支专业技术指导队伍,帮助群众提升种植技术,增加青花椒亩产量;三是建立产销机制,由合作社负责对接销售市场,强化产销对接。
截至目前,新海村共种植青花椒2000余亩,已初具规模。村两委还将引领群众扩大种植规模,配备晾晒场,建成青花椒深精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青花椒产业,让群众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