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10

威宁扶贫车间:指尖翻飞 编织幸福

作者:李云侠 李继航 时间:2020-06-10 阅读:151


   近年来,为落实好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要求,威宁自治县人社局、就业局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决策部署,主动把握政策机遇,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扎实推动扶贫车间建立和发展,切实解决无法外出的贫困留守妇女等群体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实现既能顾家,还能增收的良好局面。一年多以来,由“扶贫车间”延伸出的民生成效正不断显现。
  日前,走进位于朝阳新城的鑫露制鞋业有限公司,数十名妇女正指尖翻飞,忙着编织各色花样的凉鞋。
  “我们公司共有两个车间,另一个在小康馨区,目前两个车间的用工总人数是145人,全部都是附近安置小区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新进员工的工资为每月1800元,其中500元为财政拨付的以工代训补贴款。当编织技术熟练后,采取计件的方式发放工资。”公司负责人施启情说。
  正在车间指导群众编织凉鞋的管理员许亚梅家也是搬迁户,目前在车间里负责管理和指导新员工编织技术培训,一个月工资3000元。
  “有了扶贫车间,再也不用离乡背井外出打工了,现在就业就在家门口,每天早晚还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也能照顾老人,还能给家里多添一份收入,生活过得十分踏实。”许亚梅高兴地说。
  车间的有序运转,离不开良好的供销渠道。除了平日里与各地公司的订单销售,扶贫车间负责人施启情还请到了云南省昭通市的网络红人张黎通过线上直播带货,全力推动车间产品线上销售。
  “目前来说我们的产品供货量还是太少,现在市场上手工编制品的空间还有很大。”施启情说。
  就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脱贫方式,也是脱贫后实现固基础、稳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威宁自治县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贫困户创收”的“扶贫车间”建设模式,聚焦政府、市场、企业、群众多方合力,在群众家门口建起“扶贫车间”,吸纳广大无法外出的贫困群众到车间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及居家式就业,实现了助农增收与企业发展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据威宁自治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就业局局长马飞介绍,威宁引进了鑫露制鞋业有限公司,主要发展手工编织凉鞋、拖鞋等对技术水平、操作环境要求较低的生产环节,组织不便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到就业扶贫车间进行生产加工,进一步拓宽脱贫人口转移就业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促增收,这是让困难群众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好渠道。
  扶贫车间的探索,也是不断在寻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点。
  威宁自治县人社局将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就业扶贫的首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企业宣传推介,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企业放宽用工条件,结合群众生活实际推行弹性灵活的用工制度,尤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更要适当给予关照,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各类资金向扶贫车间倾斜、贫困群众向扶贫车间集聚、带贫企业向扶贫车间入驻,对扶贫车间群众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并由金融机构对进驻企业给予扶贫再贷款支持,努力实现群众脱贫、企业盈利的双赢局面。
  扶贫车间不仅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还成了提升群众就业技能水平的“培训基地”。为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扶贫车间企业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结合群众实际,聘请专业的师资力量,推行“手把手”式培训,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有了再出发的坚实力量。
  为了将扶贫车间的扶贫受益面放到最大,威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采取“企业+就业扶贫车间+贫困户”带动就业模式,坚持扶贫车间项目与群众生活相结合,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与网络经济相结合等三方面的结合,不仅较好地解决了留守农民就近就业、脱贫增收问题,释放了新的人口红利,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而且有效破解了基层信访案件多发、频发的问题,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使扶贫车间真正发展成为民心工程、精品工程。
  就业增收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目前,全县建立就业扶贫车间22个,吸纳就业170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743人,易地搬迁劳动力318人。正如施启情所说的那样,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既养得了家,又顾得了娃,妇女主动参与发展,创造有尊严的收入。每一个家庭都至少有一人就业,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不难预见,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