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11

宋自成: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第二故乡”

作者:苏远粉 时间:2020-06-11 阅读:337


 

宋自成(中)在蔬菜基地指导务工人员移栽蔬菜

  手提公文包,干净简单的穿着,原本白净的皮肤在乌蒙高原长期的风吹日晒下已略显黝黑,薄薄的眼镜下藏不住深邃而坚定的眼神。这是宋自成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我是金斗人,金斗是我的第二故乡。”宋自成对同事们都这样说。
  默默耕耘勤为功,甘做绿叶不争艳。他把工作写在田野上,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情谊;把他乡当故乡,把工作当事业,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了“第二故乡”。
  宋自成2002年师范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将青春奉献给了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2012年,宋自成调到毕节市民政局工作,主要从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工作,长期与基层困难群众打交道,历练出了深厚的民生情怀和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2019年6月,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他主动请缨到金斗镇帮扶,挂职任镇党委副书记,负责深度贫困村——坪子村脱贫攻坚工作,成为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名战士。
 
跨代传承,坚守初心的“扶贫人”
 
  “回心一想,为人民办的事,还没有结束,如果党和人民还需要我,我还是继续。”这是多年前宋自成从朋友口中听到的父亲说过的话。
  从小的耳濡目染和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深深融进他的血液,影响着他成长的轨迹。
  宋自成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赶过马车、当过砖瓦匠,后来辗转当上了“村干部”,一干就是48年,近半个世纪。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忠于党和人民、脚踏实地工作的父亲,才让宋自成养成了坚韧不拔、忠诚担当的性格。
  挂职后,每逢节假日团聚,父亲便会像领导一样盘问他下乡帮扶的情况,多少贫困户、多少发生率、多少未脱贫、多少兜底户、何时出列、短板是什么、对策是什么、产业如何、合作社怎样,然后又和同事一般交流起工作心得来。
  父亲已经65岁了,担任着5000人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宋自成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对于家庭,远在他乡不能照顾妻儿老小,始终有难以言说的辛酸与苦楚。但一听父亲盘问起工作时的良苦用心,又更加坚定了他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信心与决心。
 
党建引领,脱贫路上的“领头羊”
 
  “我也是农民家庭出生,和群众有着深厚情谊。来到这里,是组织的安排,也是我殷切的期盼,我会尽己所能,和大家一起把工作干好!”到村伊始,宋自成就对坪子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说。
  挂职以来,他始终尽职尽责、不遗余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有着自己的思路和法宝,特别注重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宋自成所联系的坪子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1户42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7.24%。由于地形特殊,耕地较少,水资源缺乏,缺少产业,群众收入微薄且单一,要顺利实现脱贫还有一定难度。
  “敲开每一户门、走进每一户人,倾听每一户声音、解决每一户难题。”是宋自成挂职帮扶后的座右铭。
  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建立台账、研究对策……,宋自成迅速摸清了坪子村整体现状和贫困家庭情况,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理清理顺发展思路,找准找实发展短板,召开群众会宣传脱贫政策,挨家挨户走访做群众思想工作,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体化运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脱贫攻坚、产业调整、形象提升“三管齐下”。
  一年来,宋自成带头排查整改短板问题280多个,落实补短板资金46.6万元。实施200亩蔬菜基地项目,落实投资近50万元,受益贫困户40多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争取产业扶持资金21万元,建成大棚10个,计划采购鸡苗4000羽。协调推进光伏项目,落实投资9000多万元,流转土地400多亩,惠及农户100多户。2019年,全村脱贫19户80人,剩余贫困人口6户2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9%,顺利实现减贫摘帽。
 
用心用情,兜底保障的“守护者”
 
  金斗镇辖17个村(社区)87个村民组,全镇8532户37109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36户8633人,未脱贫377户1130人,脱贫时间紧,任务重,民政兜底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事关脱贫成效和脱贫质量。宋自成分管着全镇的民政工作,顿觉肩上担子沉重。
  怎么才能抓好民政工作?一番思考后,他决定从自己的老本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入手,先后在全镇开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专项治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回头看”工作,大力整治漏保、错保、漏救等问题。先后清理“漏保”“错保”“漏救”问题85个,新增纳入低保132人、特困供养15人,退出不再符合低保、特困条件88人,实施临时救助132户。
  “宋书记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又教会了我们好多政策,业务能力非常强!”红石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杜军说。
  在走访中,宋自成发现红石社区滑石组的张富贵一家5口人都不同程度患有残疾,生活困顿,靠低保金勉强度日,按照政策,该户整户符合特困供养政策,便按程序纳入了特困供养范围,供养金大幅提高,并且明确了监护照料人,一家人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得知向岭村张家口子组的贫困户张石选生活十分困难,宋自成便不假思索地拉起联系村领导就深入贫困户家中调查核实。了解情况后,安排干部帮助张石选夫妇办理了残疾证,落实残疾人保障政策,核准低保待遇,并实施临时救助,给这个贫困的家庭送去了无限温暖。
  “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证明人民群众越需要我们,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心里面就觉得很踏实。”宋自成说道。
  为全方位保障敬老院老人的健康和安全,切实提升老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宋自成争取和整合资金10余万元,为老人们购置、更换生活用品,购置衣柜、鞋柜、洗衣机,安装有线电视,配发床上用品,对食堂、厨房进行改造和亮化等,提升供养水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宋自成始终坚守一线、靠前指挥、带领村警村医和志愿者等,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守,并充分发挥民政救助的作用,向临时性困难家庭发放了84袋大米和42桶食用油。
 
坚守岗位,脱贫一线的“拼命郎”
 
  “受点伤没什么,一段时间就好了。可是‘贫困’这个伤等不得,歼灭战场上哪有时间修养生息?!”宋自成受伤了,但他没有“下战场”,仍坚守的一线与贫困“战斗”。
  4月26日晚上九点过,宋自成和往日一样,带着帮扶干部在坪子村潘家院组走访贫困户,在从朱习勇家离开时,不小心从两米多高的院坎上跌落,髋关节和手脚不同程度受伤。同行的同事劝他去医院检查,但他坚持说没事,又继续走访。几天后还是疼得厉害,才在同事的劝解和陪同下到镇卫生院作了相关检查,所幸没有骨折,初步推测是肌肉损伤。
  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但脱贫攻坚工作一天也耽搁不得。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宋自成拖着一瘸一拐的身体,跑遍了全镇的17个村和社区,走访了80多户农户,对低保和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工作进行督促指导。  
  直到现在,只要步行和落座时间过长,腿伤都会折磨着宋自成。为了怕家人担心,他甚至都没有告诉家人自己的伤情,默默承受着一切。
  2019年10月份以来,妻子因患肺结核先后进行纤支镜和球囊扩张手术6次,宋自成只陪护了1次。两个年幼的孩子也只得送到乡下老家,由奶奶照管。今年5月,岳母因股骨头坏死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宋自成也只是在匆匆忙忙中陪护了半个小时,对于家人的种种亏欠,让他无比内疚,但他始终化小爱为大爱,将这份“亏欠”转化为与“贫困”作战的力量。
  “乌蒙巨岳垂,更有卷云堆,欲饮轻风处,扬鞭奋自摧。”
  正如宋自成诗句中所描述的一样,战役不胜,绝不收兵。一路走来,他对群众用真心,倾真情,下真功,在自己岗位上苦干实干、奋勇争先,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充分发扬了优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