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12

一个人 一片林 半生相守

作者:李云侠 时间:2020-06-12 阅读:218


 一个人  一片林  半生相守
——大街乡大松村老退伍军人张德意的种树故事
记者 李云侠


张德意巡山
  一个人,13年,种下4万多株青松树,半生相守。
  一座山,一片林,这是69岁的退伍老兵张德意如今最“得意”的作品。
  仲夏时节,走进大街乡大松村窝蛋山,草木葱茏,鸟雀欢鸣。一株株碗口粗的青松傲然挺立在山头,树下厚厚的松针叶铺成一片绵软的天然地毯,杜鹃、映山红、蕨等灌木丛点缀其间,红果、野草莓如献宝般擎着一颗颗红的、白的果子在林间招摇,张德意说林子里还有野兔、野鸡等小动物时常出没,森林的意趣热闹非常。
  随着阵阵松涛,张德意拄着拐杖开始了又一天的“巡山”。
  从他出门,到树林边上,不过两三百步的距离。
  张德意乐呵呵地说:“我就为了看护这片林子,才到这里修房子呢。”
  说起种树的经历,张德意仍然记忆犹新。
  2007年,大街乡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免费发放松树苗,带领并鼓励群众搞退耕还林、荒山造林。56岁的张德意看着光秃秃的窝蛋山,也加入了造林大军。他说:“我小时候,这片山上树又大又密,我们时常到里面捡柴火,逮野鸡,环境舒服得很。后来这片山变成光秃秃的了,看着就心里难受,当听说要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我就想把这片荒山种起来。”
  就此,张德意的种树热情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带着妻子和6岁的外孙女每天早出晚归,一直在窝蛋山种树。
  他的妻子说:“最开始连续种了五、六个月吧,他去政府发苗点背树苗回来,外孙女负责分苗,我和他负责种。”
  由于路不通,张德意从发苗点背苗赶往窝蛋山要走两三公里山路。从早忙到晚上,三人一天大约种四五十株树。
  就这样,从2007年到2010年,张德意基本将窝蛋山的边边角角都种满了树。
  张德意说:“有时候种的树遇上天气不好,都枯死了,我们又回头补种,一棵树来来回回补种了两三回是常有的事。”
  2010年,大量种树基本告一段落后,张德意又操心起了管护问题。这一次,他干脆把家都搬到了山林边。
  张德意说:“种了树不管好,种多少都是白种。正好政府给我们发了危改资金,我就把房子建到了山林边来,一出门就看得到,心头踏实。”
  自此,每天早晚“巡山”成了张德意的习惯。
  撵走啃树皮的羊、修理遮挡阳光的灌木、防火、防虫害,成为张德意的日常。在张德意心里,每一株树都是捧在手心里的“宝贝”。
  这不,今年5月底的一天,一辆路过的拖拉机碾歪了一棵松树,把张德意心疼得不行,立即拄着拐杖,拿着锄头重新固定。6月5日,记者采访时,张德意开心地带着我们去看那棵劫后余生的松树,高兴地说:“看,活过来了,活过来了。”  
  拳头粗的松树长得精精神神的,树下新埋的土还有翻挖的痕迹。
  在张德意的耐心呵护下,松树渐渐长大,成木、成林、成森,引来了鸟儿筑巢,引来了各种野生小动物做窝。山朗秀起来了,森绿的松树一眼望不到头,一阵风来,林海呼啸。
  树长大了,张德意的外孙女也长成了大姑娘回到了居住在赫章的父母身边。
  张德意的妻子说:“外孙女儿每次回来,都说,外婆!外婆!我要去看看我种的松树怎么样了。一去树林,就指认这棵那棵是她亲手种的,半天都不舍得回家。”
  十年树木。张德意以一个退伍老兵脱下军装却褪不去的炽热的情怀,默默地种下一棵棵树,看护着它们茁壮成长。就像他说的那样:“活一辈子,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没有豪言壮语,却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