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贴心人 村两委的当家人
作者:李云侠 何艳 时间:2020-06-17 阅读:178
群众的贴心人 村两委的当家人
——记大街乡大松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世凡
记者 李云侠 何艳
说起李世凡,大街乡大松村无论是村两委干部还是村民无一不竖起大拇指,群众说他是“贴心人”,村支两委干部说他是“当家人”。
2017年12月,李世凡被组织选派到大街乡大松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从财政局的一般工作人员到乡村的第一书记,从喧闹的城市到偏远的乡村,李世凡就像一束光,点亮了这个贫瘠的小山村。
大松村有673户2688人。2017年底,李世凡一路颠簸来到大松村的时候,全村只有一条通村路。人口多、基础差,艰苦的环境沉甸甸地压在了李世凡的心口,但从来喜欢迎难而上的他并未退缩,他说:“组织信任我,派我来搞驻村工作,带领大家一起脱贫攻坚,我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工作干好。”
经过一番考量,李世凡决定先给整个村子“号号脉”。
“世凡刚到村里,就把这当成了家,早上吃过早餐就开始走访,一个人,一根竹棍,一个背包,挨家挨户地走,访贫问苦,现在村里老老少少都拿他当亲人。”大街乡人大主席唐辉说。
一开始李世凡没有车,只能靠双脚进村入户,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世凡买了一辆微型车陪他“征战”。经过四个多月的走访,李世凡将全村的“底细”摸了个透彻。
李兴玉家在五组,3个孩子上学,妻子有帕金森症无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困难,需要特殊照顾。
杨世江家在四组,只有两个老人共同生活在土坯房里,要抓紧搞危改。
二组修进寨路要个领头人,文天宇合适,要做通工作。
随着走访的深入,民情日记本上的记录越来越厚,大松村的大小问题渐渐浮出水面。李世凡一边走访,一边把问题记录下来,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摸准了“脉门”,就要对症下药。李世凡这第一剂药方对准了大松村的基础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李世凡四处奔走,先后争取到了全村37条进寨路的项目资金,陆续启动建设,现已全部完工投用。
其中最艰难的是大松村二组的进寨路,由于坡度较大,修路十分困难,群众一开始怀着很大的畏难情绪,不愿意投工投劳。为此,李世凡和村支两委前前后后和二组的村民开了35次群众会才做通群众工作。然而,群众说通了,却没有人愿意做带头人,李世凡又连续跑了较为精干的村民文天宇家七八次,说服他带头修路。
终于,在李世凡和村支两委的不懈努力下,大松村二组1.52公里进寨路打通了,昔日的梗阻,终变通途。
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金,李世凡还常常“厚着脸皮”回单位要资金,向乡政府要项目。
在他的争取下,大松村活动室配齐了会议桌椅、电脑、打印机、档案柜等必要硬件,村里修起了小广场。今年2月,李世凡还争取到了2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利用村里的鑫达合作社带领群众搞了340亩芸豆和马铃薯套种,为群众脱贫提供了产业支撑。
李世凡说:“我既然来大松村做了第一书记,就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点实事。”
在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村民李兴玉的妻子因为生病行走不便后,他立刻向民政争取到一辆轮椅,看到他家居住功能不足,又争取补建了厨房、圈舍。
提起李世凡,李兴玉感动地说:“李支书太好了,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帮助我们。他来了以后,我家有什么问题,只要找到他,他都会帮我们想办法解决。”
大松村驻村干部罗铭笑道:“现在大松村有问题找李支书,成了默契。”
有事总是冲在前面,时时刻刻把责任挑在肩上的李世凡是乡里乡亲的“贴心人”。但面对家人,他深感愧疚。今年3月,李世凡正在大松村忙着搞村档案资料完善时,被告知3岁的儿子摔断了手骨,他急忙赶往家将孩子送到水矿医院治疗,第二天上午孩子刚做完手术,李世凡就将刚下手术台的孩子托付给家人,又赶回了村里。
他说:“孩子有家人照顾,但是大松村脱贫攻坚工作耽误不起。”
在他的感召下,村两委干部纷纷积极投入到工作中,慢慢地村委班子工作理顺了,村集体产业蓬勃发展起来了,村容村貌也变美了。在村民心里,用心血和汗水换来这一切改变的李世凡,也从一个“外乡人”成了他们口中最贴心的“李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