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18

犹记儿时摆地摊

作者:龚德位 时间:2020-06-18 阅读:180


   “摆地摊”一词最近火了,朋友圈里晒攻略、晒图的比比皆是,全民话地摊感觉人间烟火气顿时布满了我整个胸膛,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帮助母亲一起摆摊的经历。
  父亲当时在村小教书收入不高,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的路边支上一个小摊以贴补家用。母亲的地摊卖些小吧零碎的东西,学生用的本本、铅笔、墨水之类的文具,还有一些糖食果品、小玩具之类的东西,顺便也卖一些附近村民们需要的常用生活物品,因为价格便宜很受大家欢迎。
  母亲每天除了安顿好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外就是守好这个地摊,其中最困难的就是进货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到街上进货得用背篓背回家。母亲往往选择在周末进货,天刚蒙蒙亮就起身到镇上的批发店里进货,如果需要的量大,母亲就会让我一道陪她。由于长时间进货,批发店的老板也尽量把价格压到最低,一方面为了拉拉店里的人气,另一方面也让这些摆地摊的尽可能多赚一点,这不单单是一点差价的问题,而是一步一步背回来的“气力”钱。
  母亲为了节省开支,一般在街上买一两个包子吃了就往回赶。我们到镇上有十多里路,除了一小截平路外其他的都得翻山越岭,路途中还要趟过一条河,回家的路十分不好走,母亲往往要在路途中歇好几肩才可能到家。在我与母亲同行的日子里,母亲总是在路上不厌其烦地教育我——“这碗饭”不好吃,自己的人生唯有奋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创造才会有希望。
  母亲的地摊虽不大,但在当时除了方便学生外,还常常能解村民们的燃眉之急。特别是在农忙季节。村民们都很少上街,所以村民们买点食盐、酱油之类的就在母亲的地摊上完成。有时候由于大家在经济上都挺困难的,难免有赊账的现象发生,母亲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大家帮助。村民们也非常守信用,时隔十多天就把家里的辣椒、鸡蛋等农副产品拿到街上换了钱后及时把欠下的账目付清。有的村民家里特别困难,母亲了解到消息后总是主动地为他们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有时候一袋盐、一对电池都会让他们感激不尽。时间久了,大家都讲诚信,讲人缘,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价钱,同样是买,同样是卖,日久天长,天长日久,买和卖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和体恤,除了商品的交易,母亲与村民们还有一份浓浓的人情藏在地摊里。
  村民家里的梨子、蔬菜等吃不完的东西母亲也帮着他们销售,由于是村民自己种的,在数量上总会多拿一点给母亲,尽量在数量和价格上都不要让别人吃亏。母亲常常告诉我们“吃亏是福”,因为只有学会了“吃亏”,别人才会买你的东西,别人才愿意与你打交道。在我成长路上,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和一颗善良的心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无论我走到了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母亲的谆谆教诲,因为它已经流淌进了我的血液,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地摊就是一个社会小窗口,汇聚了人生百味,传递着物阜民丰,也是一个时代的百态缩影,我忘不了那段艰苦的岁月,更忘不了母亲那背着背篓在崎岖蜿蜒的小道上努力前行的背影,她给了我力量,给了我不断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