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冲锋陷阵 退伍后默默奉献
作者:马江龙 禄安田 时间:2020-06-22 阅读:332
战场上冲锋陷阵 退伍后默默奉献
——迤那镇两个退伍老兵的故事
通讯员 马江龙 禄安田

老战友相聚(左 马开德)(右 黄中明)

老战友相聚(左 马开德)(右 黄中明)
听到老黄的故事是在今年的建军节座谈会上,轮到他发言时,这个年近六十的老兵竟有些不知所措,紧张地拨弄了好几下面前的话筒,才断断续续谈起39年前他所亲历的那场战争。可能是座谈会无意中挟带的场面感磕绊了表达,或是年月久远让人一时无法寻找到叙述的脉络,老黄的发言极短,只言片语堆叠的情节给人几分云里雾里。可当他讲到“我所在的尖刀排43名战士,最后仅有7人活下来”时,会场顿时陷入沉寂。
几天后,带着他撼动心灵的情景介绍,我和我的同事们到莲花村去拜访了老黄。莲花村是迤那镇最偏远的山村,最高海拔超过2700米。山下的三伏天湿热难耐,到了山上,一派风轻烟淡、木叶萧飒的景象,已然有几分秋凉。在他家的一条小木凳上,我们记下了关于这个尖刀战士的更多细节。
老黄名叫黄中明,是家里排行最末的孩子,1978年12月,刚满18岁的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当时,越中关系急剧恶化,越南在国内疯狂排华,在边境不断挑起武装冲突,派遣武装人员越界进行侵扰,打死打伤我国边民,推倒界碑,蚕食边境。为维护边境安全,中央军委下达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决定和命令,黄中明所在的昆明军区35106部队进入了作战序列,参军不到一个月的他便和战友们一道喝了首长敬的壮行酒、剃了头、写了遗书,跨过中越友谊桥奔赴前线。
因在云南省金平县十里村驻扎时亲眼见到越军炮击当地学校炸死炸伤学生,黄中明心怀义愤申请加入连队尖刀排,当时排长和副排长为他加入的事争吵起来,副排长认为他是新兵,年龄小、身体瘦弱,“糊里糊涂牺牲可惜了”,黄中明一时心急,当面顶了句“我是高寒山区出来的,冲锋时可能比你还厉害”。一再坚持下,副排长拗不过,让他成了全排年龄最小的战士。果然,在随后的战斗中,黄中明分外灵活勇猛,有好几次冲锋时,副排长跑不动了,他都帮忙背起水壶和弹药,从背后推着他跑,慢慢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和信任。
1979年2月27日上午,尖刀排在抢点作战中遭遇了一个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越军战斗英雄班,遭遇战打得十分惨烈,炮声震耳欲聋,四周火光冲天,子弹像冰雹一样倾泄而来,战友们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视线之内,到处是残肢断体,鲜血浸透了脚下的土地。黄中明手臂肌肉被子弹射穿,臀部也被弹片击伤,民兵上来将他按在担架上时,他挣扎着爬了下来,大声吼道:“前面还有重伤员”,随后凭着顽强的毅力一寸一寸地挪出了交战区。后来得知,此次战斗后,整整43个编制的加强排,仅仅活下来7人,且大多身负重伤,排长也被子弹打穿了喉咙。在战地医院接受了8天的简单治疗后,黄中明又申请重返前线。在坚守柑塘市阵地时,一天夜里,几个越南侦察兵趁黑摸了上来,将哨兵残忍割喉杀死。黄中明和战友们奋起还击,成功俘虏了两人并押送到指挥部,据俘虏交代,黄中明所在的部队已经进入了越军的地道口袋阵,得知这一消息后部队紧急撤离,有效避免遭受更大的伤亡。
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中央军委认为达到了战略目的,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回边境线以内。黄中明因为作战英勇,被提拔为班长直至退役。退伍后,黄中明回到了迤那镇“莲花”这个世代居住的边远山村,做起了本本分分的农民,几十年来,春耕夏长,秋收冬藏,老老实实地伺候着山坡上的庄稼,勤勤恳恳地拉扯着一家老小,从无半句怨言。知道他情况的人常撺掇道:“你们是为国家立过功的,要向政府争取更好的福利待遇”。每当这时,他都会用一句“都是自愿报效国家,能活着回来就很幸运了”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随着年岁渐老,老黄很少再向别人提起那段战火青春。只是越来越频繁地梦见被炮弹剥光了皮的麻栗树林、梦见号声枪声炮声、梦见牺牲战友的面容……老黄说,最让他无法忘怀的是来自四川资中县的4班班长余红贵,新婚的第三天就壮烈牺牲,后来他的妻子找到部队,撕心裂肺哭了好几天。每当回忆起一些无法释怀的情节时,老黄都会借到迤那集镇赶场的机会设法遇一遇当时在同一个团的马开德,找一个僻静处,两人摆一回“龙门阵”。
马开德居住在迤那镇芙蓉王社区,也曾是一名尖刀战士,他语气骄傲地对我们说:“我所在的连是尖刀连,排是尖刀排,班是尖刀班”。整个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马开德跟着部队一路穿过烽火硝烟,经历九死一生,还火线入党,成了一名经受战火考验的共产党员。一次,他在战斗中与部队走散,一个人在丛林荆棘里摸索前行,因为踩空从高坡跌落,所幸竟阴差阳错滚到了排长的隐蔽位置,排长伸手拉了他一把,捡回了一条命。在推进金图冲阵地的夜行军中,一个新兵的枪不慎走火,敌人发现后迅速进行炮火覆盖,马开德数次被炮弹炸起的沙土掩埋。他还兴致勃勃地跟我们谈起在巴山垭口,面对敌人三个坦克师,负重50斤,强行军10公里的经历。同黄中明一样,马开德因作战勇猛也被提拔为班长,还被部队授予三等军功章。退伍后也默默当了一辈子农民。
两个老兵坐在一起时,他们分外亲切的谈话中不停出现一些生涩的地名,像658高地、114高地,像谅山、封土、老街、金水河……不停的出现一些我们无法知晓人名,不停的出现牺牲、牺牲、牺牲……仿佛39年前的那场战争又从他们纵横交错的皱纹里爬了出来,在两张饱经沧桑的脸上电影般重放了一遍,动情处,两人将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我们远观了两个老人记忆中的战争,之所以用“远观”这个词,是因为从始至终深刻地感受到,两个尖刀战士带着他们的故事已行至岁月之河的另一岸,且在我们的瞩望下,渐行渐远。
采访手记:其一,同志、同学、同事、同伴,“同”的精妙处或许就在于:我记得你所记得的,我一说你便相信,人生孤独之旅的某一时段,我们彼此成为对方最温暖的证人,像黄中明和马开德。其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三千功名也经不起岁月消磨,伟岸或柔美的身形最终会被时间剥蚀成一个背影,最后连背影也会被西风吹散,然而总有逆风行走的人记下了历史代代相传,做一个见证者或转述者是一件幸福的事。其三,在脱贫攻坚推进到扶智与扶志要求越来越迫切、部分群体诉求越来越个人私利最大化的背景下,树立黄中明、马开德这样的精神旗帜,重构奉献大于索取,奋斗大于等待,付出大于享受的传统人文伦理,高扬“为更多人服务”的时代精神,引导每个人少一点“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牢骚抱怨,多一点“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的悠然磊落,这或许是这个故事蕴含的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