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话布猴
作者:高举宗 时间:2020-06-24 阅读:228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了。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有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等等别称。
端午节民俗习惯甚多,因地域不同又存在着民俗习惯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插菖蒲、吃粽子、喝雄黄酒,缝制布猴与“游百病”这些都是普遍的民俗习惯活动。端午民俗的形成与定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小时候,除了过大年的春节外,我最喜欢过的就是端午这一传统节日。
端午节这一天,在我们家乡流传着家家户户都插菖蒲、艾蒿,吃粽子、喝雄黄美酒;小孩们佩戴布猴、挂香包、玩菱角;大人小孩在眉毛上方、手上、脚上等涂些驱蚊虫的雄黄,上山采草药“游百病”等民俗习惯。相传这也是当地缅怀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但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妇女们常常喜欢在端午节缝制布猴,猴头圆圆的,以黑线叠缀成两只眼睛,一般一两寸长,大小盈握。布猴的式样、大小、色彩和缀带的搭配都是显示制作者手艺最关键的地方。因此,谁家布猴令人刮目相看,谁的技巧就被人称道。每到这天,小孩们都佩戴着五彩的布猴饰品,一个个风光招摇地走出来。
在端午节的诸多民俗习惯中,我除了吃粽子一饱口福之外,最高兴的就是佩戴上布猴子了。
端午节这一天,一早吃过粽子后,母亲就拿来剪刀、针和五彩丝线,蓝色、黑色、青色、红色、花色的布片与棉花、香草、黄豆等材料放在桌子上,坐下来开始缝制布猴子了。我微笑着坐在她的对面,两只手肘往桌面上一放,双手掌托住两腮,睁着大眼,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那灵巧的双手,一只拿起剪刀,一只拿起布片,根据猴子的形状,分头部、身子、尾巴和腰带等裁剪出各块布料后,依次把布料缝制成一个整体,即将缝合的时候,在猴子的脑袋里、肚子里塞入棉花或碎布。当然也可以塞入点雄黄,驱蛇虫;还可以塞入丁香、白芷、金银花、藿香、薄荷、艾叶等这些,驱蚊子。母亲给我缝制布猴时塞入的是丁香和艾叶,驱蚊子,让整个布猴子充实饱满。接着又用布条将猴子的腰部束紧缝合起来,显现出布猴子的身材来;用黑线在圆圆的布猴头上叠缀成两只眼睛,再用针线将二三颗、三四颗或更多的黄豆穿在线上串联起来,缝在布猴子的头上和戴在脖子上,确实增色了几分,使布猴更显得灵巧、别致,寓意着可以驱除所有痘的疾病痛苦。一只生动活泼顽皮可爱的布猴子就这样缝制做成了。
对布猴子的佩戴还多少有些讲究,主要是根据小孩的年龄大小来进行的,不会走路和刚会走路的小孩就缝在帽子上;大孩子就缝在衣服的肩上或胸前;还有的缝在衣服的背后叫“背布猴儿”。让布猴随时跟随小孩子,寓意如此才能给其避邪气、无病患。
我当然喜欢把布猴子缝在肩上。每当我一走动时,纽头就看见了肩膀上的布猴子不停地晃动着,这在我眼里是一件有趣的事。往寨子里的路上迈开脚步一走,肩上的布猴子一晃一晃的晃悠着,让那些布猴子缝制得简单的和还没有佩戴上布猴子的小伙伴们眼馋去吧!加之左手拿一个香包,右手提着菱角,洋溢着花一样的笑靥,把端午节带来的愉悦暴露得酣嬉淋漓。
如今的端午节,因为孩子们都有名目繁多的玩具,会缝制布猴的那一代妇女都早已经升级为奶奶、姥姥的了,老眼昏花的老人做不了针线活;年轻女子哪里还有闲工夫去缝制布猴,大多邀朋结友外出挣钱去,不善针线;还有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布猴为何物,更谈不上动手制作了。现在端午节佩戴布猴的民俗习惯已经距离我们渐渐远去,这一缝制布猴子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也就几近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