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30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作者:马仲翠 时间:2020-06-30 阅读:166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师的内心愿望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困惑。
  而这样的困惑是源自两个方面的:其一是老师们要花费精力去尝试新的教育思想,开发新课型。其二是因考试教育的诱迫,特别是在这种教育与教师绩效工资以及个人声誉息息相关的背景下,老师们又不得不扭曲教学形式,以各种方式顺从这种以训练学生考试能力为主的教育。因此,诸多小学语文教师便身不由己地夹在了新理念教育尝试与考试教育的路途上,磕磕绊绊,且行色匆匆。
  一、语文能力的细育漫化与教学时间延长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我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镇数个村的二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50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因此在如此景况之下,我们的诸多语文教者就需要靠日常的语文课,逐个课时地去锻造学生。而锻造是需要时间的。但时间的延长却又会影响到教学的可观性,抑或欣赏性。譬如,一个学生一个汉字写得不好,你就得给他写几次的时间;一个句子读不成句,你就得腾时间导示与练习。再如,一个学生课堂发言从一字不吐到能说出几个字,你需要消耗鼓励与等待的时间。这无数个“给”“导”与“等”的时间就会使课堂时间悄然流逝,也会是课堂的欣赏性大吊口味。可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又由不得教师这般地“给”“导”“等”。因而这种细育漫化与教学时间的延长就形成了冲突,也使诸多语文教师在行课的过程中困惑难解。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与教学进度拖沓的困惑
  语文课教学过程的精耕细作,当然细化在教学的各个流程,如朗读课文中的咬字断句,字词音形的识记与运用性的理解,课文重点文段中的字、词、句地解读,以及学生的体悟表达等,都是全面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环节。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相对于基础薄弱的农村小学生来说,若单靠教学流程中的走马观花那是远远不够的,而需要分门别类和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滋养。如:有时候为把课文读通顺就得耗去一个课时或不止一个课时。如此以来,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实际课时显然捉襟见肘。
  三、减轻课业负担与语文学习加班加点的困惑
  减轻课业负担,这是新课改下积极倡导的教育时尚,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而每一个身在一线的小语教者都知道,一周五节语文课,这是铁定的课节。可是每节40分钟的五节课亦不过是3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语文学习而言,3个多小时又能做多少事呢?若是用在一篇精讲且篇幅较长的课文学习上,只怕还不够用呢。作为农村学校的一名二年级的语文教者,除了白天的一周五节语文课,还拥有3个早自习,共增添了3节语文课(每一节自习1课时)。而这些时间除用在习作或课外阅读之上外,几乎都用在了语文课文的学习上了。
  四、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应试体制下诱惑的困惑
  考试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若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论英雄,论先进,论功过,论奖惩,则就对平凡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力,逼迫着他们视功利为脸面,视功利为出人头地的手段。所以在日常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迫使教师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育的全部,注重题海战术,疲劳战术,时间捆绑战术。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几乎把所有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时间都耗在了反复训练考试能力之上。另一方面我们的诸多语文教者,也很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文素养的滋养,可是一般来说,这种滋养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事,有时却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譬如,倡行课外阅读,就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空,让他们静下心来去读书。而不是教师只口头说说而已,或仅流行于家庭作业。但是这样教育行为的效果,不一定能与当下的语文考试完全相吻合,如果占用一定的语文课本的学习时间,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考分。于是在声誉与利益的诱迫下,又只好舍弃某些教育尝试,而集中拼搏学生的学业成绩。故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堂的学习,就在这反复取舍中踯躅而行。
  五、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现实的困惑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其中教师自觉地利用日常的课堂进行某种教育思想的尝试与探寻,并形成一定的操行方式,为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提供有效的依据,这便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重要的过程。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时而要为完成冗杂的教学任务而疲于赶进度,时而又要为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而忙于“知识速成”如果这样的忙靠的是试卷堆积和时间折磨的话,那这个老师就会一门心思地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
  而此时,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性的滋养必定畸形。如果我们培养而成的人都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超越他人,而不知自身心性的修养,不懂生活,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都成了问题,那就很难说清我们教师的专业是真正地成长了。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人性、学识、智慧相伴而行的呀。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人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句感言。我想,这也恰好可以用来描述当下农村小语教学之中教师的困惑。新课改下的小语教学改革,历经数年,应该说显性的教学公开课是可赞可叹的。但在农村日常的教学之中,却隐性地存在着并不乐观的教学景况,因为诸多的小语教育者始终无法解除考试教育中的诸多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