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6-30

扶贫路上的生力军

作者:胡雍辉 陈磊 聂君仙 时间:2020-06-30 阅读:237


 扶贫路上的生力军
——记县应急管理局下派龙街镇甫戛村驻村干部邱盼
通讯员 胡雍辉 陈磊 聂君仙



邱盼深入田间地头走访

  邱盼,县应急管理局工作员,一名“90后”。 2019年6月,被单位推荐和组织选派到该县龙街镇甫戛村下沉驻村,短短一年时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驻村工作的意义,在其自身获得成长的同时,也成为了扶贫路上的生力军。

“我们的村里人”
 
  今年27岁的邱盼,2010年6月毕业于毕节工业学校采矿专业,毕业后在炉山镇核桃坪煤矿总工办当了两年的技术员,于2012年4月考入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邱盼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成了一名年轻的扶贫驻村下沉干部。
  邱盼告诉笔者,这一年来,他走出办公室,走进农家小院,走近田间地头,向甫戛村的群众宣传惠民政策,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制定村里的远景发展规划,记录民情民生,掌握该村的实际情况,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村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件件好事和实事赢得了村民的认可。
  目前,甫戛村村支两委正在进行串户路和院坝工程实施,危旧房拆除工作正常有序开展,以及贫困户短板的查缺补漏等。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作为县直部门下沉干部的邱盼,首当其冲尽最大所能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确保“百日攻坚”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如今,一走进甫戛村,不少村民热情地与邱盼打招呼,大家都喜欢称呼他为“邱领导”、“邱干部”。“我们从刚开始有些不认可,到现在完全把邱盼当作了村里人,他确实是一位为民、务实的好干部,为我们村里做了很多好事和实事。”在村民家中走访时,不少村民直言夸赞道。
 
脱贫的“引导者”
 
  甫戛村位于龙街镇政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总面积12.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10米,全村辖银盘、甫戛、江子、左布鲁、水井、弯子、海车、浦家、天桥共9个村民小组886户3160人。居住着汉、彝、苗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64户1842人。有耕地13651.41亩,林地9116亩,全村森林覆盖面积为49.5%。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706人,已脱贫124户608人,今年计划脱贫25户98人。民政兜底6户11人。
  为充分发挥甫戛村的自然资源优势,正确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和种植经济好、效益高的农作物,邱盼多次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讨论该村的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规划甫戛村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并多次组织村民开展技能培训,正确引导群众进行转产转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收入。今年调减玉米种植2000亩。
  截止目前,全村农业方面已种植马铃薯2700亩,烤烟2109亩,板栗1000亩,辣椒200亩,油茶150亩,大棚蔬菜50亩,魔芋30亩,半夏10亩。畜牧产业方面,养殖能繁母牛及肉牛526头,贫困户养殖158头;养猪1260头,贫困户养殖430头;养羊762只,贫困户养殖124只。
  “甫戛村18到60周岁青壮年劳动力有142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73人,全村常年外出务工的有678人。我们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村里的很多劳动力都有外出务工的想法,于是我们通过与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地点联系,积极地为村民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帮助他们通过劳动就业增加收入。”邱盼介绍。
 
群众的“暖心人”
 
  去年6月,邱盼刚下沉驻村时,他了解到该村天桥组低保户熊征亮家,因连续暴雨致使其房屋后面的公路垮塌,公路堡坎垮下来的石头把熊征亮的房屋砸坏,导致其无法居住。于是,邱盼马不停蹄地赶到镇里帮助熊征亮一家争取到2019年抗震房改造指标。看到通村公路垮塌造成车辆行人通行不便,他积极协调交通部门修缮使其道路通畅,并为熊征亮家垮塌的房屋排除安全隐患。今年3月,邱盼又为熊征亮协调电力部门安装电表。4月,熊征亮全家喜迁新居。
  去年10月,正值甫戛村季节性缺水,该村人畜饮水困难。邱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村支两委及村民代表商议,决定在海车组的马家沟水源点和江子组的郭家沟水源点,采取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的方式引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邱盼组织了该村70余名村民,用了15天时间挖沟、埋管,终于接通了自来水管。马家沟水源点和郭家沟水源点共惠及群众120户500余人,大家看到哗哗流淌的自来水,不由想起邱盼,都说他是为民服务的“暖心人”。
  在甫戛村,有一位76岁的女老人,长期独自一人居住,不愿与子女共同生活。因为她居住的地方与其子女居住的地方相隔甚远,虽然老人居住的是安全住房,但她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不便于赡养。邱盼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了解情况后,趁下队的机会亲自到老人家中,三番五次动员老人与其子女居住。一次又一次,从老人的病痛生活到儿女孝心等等,动心动情地做思想工作,终于说动了老人,如今,老人已经搬来跟小儿子居住,一家人其乐融融。随着对老人家的次数走访,邱盼成了老人日常话语中的常客。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邱盼在下沉驻村工作中做得用心用情,在民情日记里记满了厚厚的暖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