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让马铃薯成群众致富产业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0-07-01 阅读:187

喷药机正在喷洒药物
时下,记者走进中垦薯业雪山马铃薯种植基地,连片的马铃薯郁郁葱葱,白色的花朵点缀其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中垦薯业雪山基地负责人王作龙告诉记者:“花期是马铃薯疫病爆发的高峰期,从幼苗期间就要做好疫病预防,基地管理人员每天都要进行田间管理,打药,防治早晚疫病。”
为做好马铃薯疫病防治工作,该基地管理人员每天都要进田间“走一遭”,观察植株长势,驾驶喷药机行进基地中喷洒药物。
据了解,该基地种植马铃薯面积达8000余亩,坚持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种植,基地从播种、施肥、打药、培土等环节均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管理,极大节约生产管理成本,扩大经济效益。基地马铃薯预计9月中旬可采收,每亩产量预估在5000-6000斤。
王作龙说:“基地虽然已实现机械化管理,但在拌种、拔除杂株、精准施肥等方面还是更多依赖于人工管理,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实现就近就业。”
基地在春播和秋收时节用工需求量大,春播时每天用工人数在80人左右,秋收时节用工人数可达260-300人。此外,为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贫困群众可优先在基地里务工。
“基地建起我就在里面做工了,一个月能做20左右个工,一天90块钱,算下来就是2000元左右,离家也近,既能挣点零花钱,还能招呼家里照管孙孙。”雪山镇凉山村村民郑周凤说。
今年50多岁的郑周凤一直在家务农,在基地没有建起来之前,她苦于没有务工去处,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家门口建起基地后,她实现了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产业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助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雪山马铃薯种植基地涉及4个村(社区),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种植管理模式不仅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发展提供新方向、新思路,还带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在家门口成了“上班族”,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近年来,威宁在脱贫攻坚战中深入践行“五步工作法”,对照“八要素”强弱项补短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引进、培育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以引进的中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带动群众入社抱团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马铃薯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让群众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