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搬”出来的
作者:李云侠 赵峰 文旭 时间:2020-07-01 阅读:197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威宁,是少数名族聚居区,汉、彝、回、苗、布依等18个民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6298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千百年来,威宁各族儿女战天斗地,绘就了一幅幅壮美画卷;鏖战贫困,谱写了一曲曲雄浑史诗。
威宁精神、威宁模式、威宁速度……镌刻起一座凝结了150余万威宁人民智慧和汗水的丰碑。
九万里风鹏正举,为展示威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取得的骄人成绩,记录脱贫攻坚战役中威宁的沧桑巨变,本报从即日起将推出系列报道“辉煌跨越 奔向小康”,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威宁脱贫攻坚成就,敬请关注!

罗靖在易地搬迁扶贫就业基地给蔬菜除草
“辉煌跨越 奔向小康”系列报道之一
幸福——是“搬”出来的
记者 李云侠 赵峰 文旭

罗靖在易地搬迁扶贫就业基地给蔬菜除草
从云南红河州,到威宁自治县玉龙镇田坝村,再到威宁自治县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李陆妹的家搬了两回,她说:“越搬越幸福!”
第一次“搬家”,李陆妹为爱远嫁千里。
第二次搬家,李陆妹说:“是好政策助力,让我的幸福‘走得更远’”。
在朝阳新城整齐温馨的新家里,李陆妹和丈夫罗靖向记者讲述他们“有缘千里来相会”的动人爱情和搬出来的新生活。
李陆妹说:“刚嫁过来的时候,我娘家亲戚到玉龙镇田坝村看我,他们都埋怨我怎么嫁到了深山里,家庭条件也不好,两间土坯房,担心我怎么过得好日子。”
亲戚的不理解并没有动摇李陆妹的心。她说:“我看中的是罗靖这个人,他很有责任心,对我也很好……”
刚嫁过去时,李陆妹在家带孩子、种地,罗靖在外打工。2017年,他们的家列入地质灾害隐患点,政府动员他们搬迁到威宁搬迁扶贫点进行安置。
李陆妹感动地说:“政府对我们这么好,不仅让我们搬到城里面,连家具都给我们置办好了,我和丈夫一定要努力奋斗,把我们的小家照顾好,把我们的日子过好,我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罗靖、李陆妹夫妻俩的一双儿女,都在县城里读书。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夫妻俩就到他们领办的易地搬迁扶贫就业基地合作社里去忙,到了放学的时候,再接孩子回来,一家人准备晚餐、看电视、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罗靖说:“搬到城里,无论是就医、就业、就学都非常方便,但我们不能总依赖国家的帮扶,也要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2017年搬进新家后,罗靖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和几位同是搬迁户的好朋友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搞蔬菜种植。合作社的创立,县委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完善合作社成立资料,迅速落实土地流转,派蔬菜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渐渐的,合作社逐步走上了正轨。
他们的合作社位于雄山街道寒洞社区的易地搬迁扶贫就业基地里,西兰花、莲花白长得郁郁葱葱,数十名工人在基地里除草。
“我们合作社共流转了300多亩地,用工全部都是易地搬迁扶贫贫困户,每天用工量在60人左右,他们每天能领到80元的工资,还包食宿。”罗靖介绍。(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