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7-03

威宁自治“三个体系”架起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党群“连心桥”

作者:宋邦辉 马关响 时间:2020-07-03 阅读:209


   威宁自治县以“党建引领、群团服务、综合管理”三个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党、群、团力量,组织成立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党群工作站,架起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党群“连心桥”,就地就近解决贫困劳动力务工问题,助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党建引领”体系,筑牢基地战斗堡垒
 
  建立临时党组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整合所在地村(社区)党组织和参与管理或务工的党员干部及群众,成立易地产业扶贫基地临时党支部。截至目前,全县5个示范易地扶贫产业基地均建立临时党支部,现有党员19名。
  健全党组织功能。选优配强易地产业扶贫基地临时党支部班子,建立健全临时党支部相关工作制度,并规范上墙;注重在易地产业扶贫基地生产一线发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发挥党员带动作用。组织和带领本工作站群团组织、党员队伍,开展基地工期突击、促工促产、技能竞赛等生产活动和务工群众服务活动,充分调动务工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回应和解决好基地务工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需求。
 
建立“群团服务”体系,整合各方发展资源
 
  全面开展排查,实施关怀救助。对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家中情况进行摸底大排查,建立动态服务台账。对排查出来的特殊家庭,优先纳入“金秋助学”“大病医疗救助”等专项行动。
  整合部门资源,实施相关培训。通过整合县直相关部门职能优势,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完成1427名有就业需求的相关人员培训。
  拓展各类资源,开展志愿服务。统筹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非公企业爱心企业家等志愿者,通过“亮丽居所”行动、妇女儿童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妇女维权公益热线12338等志愿服务活动,围绕易地务工群众开展居住场所环境整治、卫生消毒和安全检查、妇女群众维权咨询、调处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等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共871名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等工作。
 
建立“综合管理”体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以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党群工作站建设为载体,建立“党群工作站+乡镇合作社+食宿点+务工小组”的易地产业扶贫基地综合管理体系。
  明确工作站管理责任。第一站长为总负责人,负责统筹该片区务工人员管理的综合调度工作;站长为片区务工管理责任人,负责具体管理;党群工作站成员为各食宿点管理人员,负责统筹管理基地食宿点,具体负责基地务工人员的食宿管理、考勤管理、纪律管理等相关事宜。
  细化纪律管理措施。认真做好务工人员的考勤登记工作,把考勤记录作为发放务工工资的依据。并做好务工人员在基地务工期间的纪律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纪律,将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相关制度张贴于基地食宿点醒目位置,适时进行强调提醒,使务工人员熟记并严格遵守。
  强化生产生活管理。同步设立片区治安室,明确治安管理片区负责人,统筹辖区民警、协警、村警力量,对务工住所进行安全检查和巡逻防控,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大对基地食堂物资采购、饭菜质量、就餐环境等的监督管理,监督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好留样菜品的检查工作,做好食堂环境卫生清洁工作,保持食堂环境清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在务工人员空闲时间开展看电影、看文艺演出、唱红歌等活动,丰富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务工群众决战贫困的强大精神动力。目前,5个易地产业扶贫基地党群工作站共辐射务工群众106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