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 路通百姓富
作者:李云侠 赵峰 文旭 时间:2020-07-03 阅读:184
“辉煌跨越 奔向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天堑变通途 路通百姓富
记者 李云侠 赵峰 文旭

群众在雄鹰村马铃薯基地除草

雄鹰村产业路

群众在雄鹰村马铃薯基地除草

雄鹰村产业路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威宁抢抓各项政策机遇,启动“一四六”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构筑“六横六纵十五联八支”路网建设,全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90分钟经济圈”。
2016年6月17日,威宁召开县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专题安排部署交通建设工作,绘就了威宁交通发展新蓝图。
2017年8月,威宁响应全省号召投入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攻坚期。历时22个月,全县共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项目5293公里,覆盖全县37个乡镇(街道)、2147个村民组,成为全省88个县(市、区)中建设任务量最大、完成任务最多的县。
这在威宁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不仅展示了威宁速度,更彰显了威宁力量。
现如今,毕威高速、都香高速、内昆铁路、草海机场,一个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渐成型;通乡油路、通村公路、联户路、产业路、串户路,路路畅通。
改造国省道182.2公里,建成通村油(砼)路2717公里,完成农村“组组通”硬化路项目5293公里……从省际县域的交通“大动脉”到穿村联户的“毛细血管”,威宁织密了交通路网,筑牢了顺利脱贫、逐梦小康的交通基础。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威宁人真切享受脱贫攻坚政策红利带来的舒适与惬意是从交通路网完善开始的。
一路通,则百业兴。
“豆腐、辣椒、新洋芋,苹果、葡萄、香蕉……”,下午4点,流动商贩陈大伟开着载满新鲜果蔬的车沿路叫卖着上到了板底乡雄鹰村山巅的马铃薯基地。
做流动商贩是陈大伟在路修通后萌生的新的谋生手段,每天走村串寨销售新鲜蔬果,对于路的变化,他比多数人更有深切的感受。
陈大伟说:“以前我做过很多事,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坚持下来。路通了以后,我每天清晨到菜市场批发新鲜的蔬果到各乡镇和各村售卖,每天跑200多公里,能转五六个乡镇,生意还不错。”
据陈大伟介绍,路修通后,在威宁像他这样的流动商贩并非少数,平均每天有200多辆流动商贩的车活跃在各条道路上。
顺着陈大伟经过的产业路抬眼望去,道路两旁雄鹰村千亩马铃薯基地一望无边,数十名群众热热闹闹的正在给地里的马铃薯除草。
市交建集团派驻雄鹰村驻村干部、雄鹰扶贫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浩介绍:“路通了,我们发展产业才更有底气。这一片马铃薯基地共有1000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经营,覆盖了雄鹰村60多户250多名贫困户,所有产品将采用订单保底价的方式进行销售。到马铃薯采收期,订单公司会派运输车直接到地里装车运出,省去了很多运输成本。”
正在基地里务工的贫困群众文艳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到这里种地全靠人背马驼,特别费劲。路修通以后,我们骑个电瓶车10分钟左右就上来了,轻松了很多。而且吸引了公司来建基地,我们只管拿土地流转费和每天的务工费,比以前好太多了。”
张浩介绍,公司到雄鹰村搞产业扶贫后,切切实实助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光去年秋种一季,发展的300亩蔬菜就为雄鹰村六组群众实现了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无独有偶,现在的威宁,几乎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子都因交通条件的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牛栏江畔,村民征服天堑危险重重“飞跃过溜”的悲壮史诗,随着拦河大坝及桥梁的陆续建成,已成为历史。
在距县城最远的石门乡,随着中水至石门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弯道取直,路程比原先缩短了30多公里,“天路”变通途,飞跃贫困,迈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随着一条条群众脱贫致富“最后一公里”的贯通,乡村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群众与幸福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据了解,目前全县共有高速公路159公里(毕威高速公路20公里、都香高速139公里),在建29公里(威宣高速),威(宁)会(泽)59公里、威(宁)彝(良)48公里高速公路纳入全省加密高速路网规划,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辖区过境国道线297公里(326国道125公里,已全线按二级道路标准改造完成;356国道172公里,其中大山营至烟堆山段81公里正在按照二级道路标准进行改造中)。共有普通省道259公里、县道1057公里、乡道1573公里、村道2717公里、“组组通”硬化路5293公里。
游走在威宁,崇山峻岭间盘旋起伏的一条条黑色丝带,将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村村寨寨串点成线,既改变着群众的出行方式,也连接起威宁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折射出一个深度贫困县的决战脱贫攻坚的辉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