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自治县:家门口的就业“梦工厂”让她们圆梦
作者: 时间:2020-07-10 阅读:169
威宁自治县:家门口的就业“梦工厂”让她们圆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阳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真是太好了!”自打小区的扶贫车间建起来,易地扶贫搬迁户梅成飞埋藏在心里多年的致富梦想被彻底点亮。
7月2日,走进威宁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的朝阳新城小区,在一幢幢整齐排列的小洋楼之间,一块“就业扶贫手工车间”的牌匾格外醒目。车间里,梅成飞与几十名妇女工友正指尖翻飞,忙着编织各色手工制品。
梅成飞是龙场镇百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患残疾,腿脚不太方便。在搬迁到城里之后,丈夫在社区的引导下外出打工,自己则要照顾年幼的孩子,找工作便成了奢望。怎么办?
“在这里可以背着娃娃来上班,一个月保底工资1800,熟练以后还可以计件,工资更高,加上丈夫的工资,一家人足够用了。”说话间,梅成华已熟练地将手中彩线钩织成凉鞋,脸上的笑容更深了。
针对部分像梅成飞这样因就业技能不足或在家庭已有人就业的情况下,有老、幼、病需要再家照顾的原因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威宁自治县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贫困户创收”的“扶贫车间”建设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协调空闲场地,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扶贫车间倾斜、贫困群众向扶贫车间集聚、带贫企业向扶贫车间入驻。同时,给予扶贫车间务工群众一定的岗位补贴和培训补贴,吸纳广大无法外出的贫困群众到车间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及居家式就业。
“我们在搬迁安置点建的扶贫车间都是免场地租金,在企业用工的前六个月,需要培训的期间,我们每人每月发放500块钱的以工代训经费,鼓励企业大量的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威宁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就业局局长马飞说。
扶贫更要扶智,“输血”更要“造血”。为让在扶贫车间务工群稳得住,能致富,提高就业技能水平。该县就业局还联合扶贫车间入驻企业结合群众实际需求,聘请专业的师资力量,打造了“培训基地”,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推行“手把手”式培训,以工代训,让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变身成为产业工人。
“进来的每一个员工都要经过一个星期至半个月的培训,保底工资为每月1800元。通过培训后,手工制品可以外包给群众带回家制作,让群众在家里也能实现就业。”贵州鑫露制鞋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施启情介绍,该公司已成立三个扶贫车间共带动163名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与此同时,该县人社部门还通过设置一个就业服务中心平台和多就业服务窗口,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充分发挥楼长制和网格化管理的制度优势,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进行点对点服务,确保岗位对接精准。
“我现在一个月能拿2300的计件工资,如果技术再熟练一点,拿个3000没问题。”在经过技术培训后,搬迁户曾久英已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完全适应了车间生产生活。
目前,全县建立的扶贫车间有26个,可提供2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已带动1736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占比70%以上。扶贫车间逐渐成为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的“蓄水池”,为决胜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输送了强大的动力源。
“十三五”期间,威宁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9180户,劳动力24385人。近年来,通过“八个一批”的就业体系建设,目前已实现就业22271人,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已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