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全力谱写搬迁后续篇章
作者:贵州画报记者 康瑜 时间:2020-07-15 阅读:183
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搬迁是贫困人口“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威宁自治县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民族自治县,也是全省脱贫难度较大的县。2018年,随着最后一批搬迁户入住阳光新城安置点,威宁“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圆满完成。
俯看威宁县城,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整座城充满了多元气息。房子建好了,搬迁户们都是拎包入住,家具、家电配置齐全。目前,阳光新城安置点共有1312户593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53户4725人。稳定居住1291户5849人;整户外出务工15户61人。
百姓搬得出 更要稳得住
圆了安居梦,还要谱写好搬迁后续篇章。阳光新城小区负责人糜加朝说,搬迁户因层次不一,生活习惯也不一样,社区会定期为村民们培训生活习惯,楼管不定期走访,除了引导搬迁户落实“就业、就学、就医”等相关情况,有时候还会亲自上阵,帮助百姓打扫卫生等。
丁永仙一家是海拉镇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户。因丈夫的一次意外,右腿被高位截肢,导致家里缺失主要劳动力,全家人的生活都指望着丁永仙。社区在得知情况后,不仅将她安排到县城周边的蔬菜基地务工,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孩子们也安排在附近的五里岗小学就读,生活方便了很多。
“社区也在积极和县城周边用工市场联系,一旦有用工需求,将通过微信、小区大喇叭、张贴等多渠道通知需要务工人员。”糜加朝说道。这也是下一步阳光新城社区的重点工作,更好地保障易地搬迁群众有收入。
稳就业 助脱贫
在欣荣社区易地搬迁就业扶贫车间里,挤满了务工群众,主要从事手工凉鞋制作。据悉,车间从4月14日开工以来,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吸纳了70余名妇女就业,他们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小,无法出远门,好在扶贫车间给了他们一个既能赚钱又能顾家的地方。
“以前带着孩子不能工作,很无聊,现在既能顾家又能学一门手艺。”今年30岁的曾松从岔河镇汗坝村搬迁过来,刚来车间不久,她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努力学做鞋。像她这样带着孩子来车间的人还有很多,平日里除了在车间上班,还可以把鞋带回家做,做得多收入自然也多。扶贫车间主管许亚梅告诉记者,车间每人保底工资1800元,完成固定要求后,每双13-15元,另外每天还有五元餐补。
目前,威宁共有6个“扶贫车间”,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涉及制鞋、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解决了13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