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饼盒子里的秘密
作者:杨启彦 时间:2020-07-16 阅读:180
疫情期间去学校看望读中学的孩子,说起来还颇有些趣味。
学校规定:家长不能进学校,学生不能出校门,见面只能“隔门相望”。周日早,我和爱人驾车一小时后接近学校,给孩子打电话约了时间,然后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停车,因为担心学校大门附近拥挤,停不了车。约十五分钟,孩子的电话打过来了。两口子慌忙搬起东西,背的背、提的提,嘿哧嘿哧往学校赶去。
学校大门是那种很矮的自动伸缩门。这时间段,果然门口人已经很多了。管理人员让同学们拉开距离排队,远远的向门外张望,见到家长了再向门口靠近,倒显得秩序井然。门外就不同了,因为临街,车辆拥挤得像一锅粥,安全距离早管不了啦,有不少人还没戴口罩,就多了些不安全因素。即使戴着口罩,家长和孩子认出对方,也只需要一眼。里边的奔过来,外边的挤过去,隔着门,匆匆交接,又迅速离去。那些哆嗦的,就要被催促。我们赶到时,孩子已在门里几米远的地方,伸着头往门外张望了。我们赶紧挤过去,把东西一件件从门上边递进去。先递进的两件,让孩子挂在左手臂弯里,之后的两件,让孩子挂右手臂弯里,最后两件,左右手各拿一件。和孩子的交流内容很简单:吃过饭就洗澡,洗衣服,好好睡一觉。然后问:还有吗?孩子说:没有了。于是转身走人。
给孩子的东西,两口子几乎从周一就开始策划了。让孩子吃点好的,这是指导思想。最后敲定的方案是:切好的西瓜片三份分装在三个盒子里,其中一份送给朋友的孩子,新鲜出炉的烤鸭一只,牛奶两盒、沃柑几斤、短袖衣两件,最新高考作文杂志一本,现金一些。学习期间孩子不能使用手机,所以必需有现金。
结果呢?我们送给朋友孩子的西瓜他很高兴地收下了,但他父母给他带的东西有两件被坚决退货。一件是炸虾,一件是樱桃。他要求父母去附近小馆子另做两个菜。那不要的两件只好又转送我家孩子。于是我孩子又得了一份樱桃,一份炸虾。我们有些小得意,我们对孩子是比较了解的,他不喜欢的不会送去。孩子也会体谅父母,不挑剔。如果主观地把自已认为最好的给孩子送去,结果未必好。
给孩子的东西都是通过慎重考虑的。烤鸭牛奶和水果是考虑孩子和同学一起吃,就准备的多一些。没有准备牙签,担心几个孩子在吃的时候不小心扎到人,怎么吃让他们去考虑。孩子的群体意识、互助友爱精神很重要。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很重的自私心理。不注意亲人、周围人的对他的评价和感受。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之一就是要求孩子团结同学,友爱互助。要求和同学多接触,一起学,一起玩。我们常常在看望孩子时给他带一些零食、水果,提醒他和同学一起吃。一只烤鸭他不可能吃完,但三四个同学就能吃完。牛奶和沃柑也可以分给同学,由他作主。果然,一会孩子就打来电话说,他和同学吃着东西了,在校园里摆了一小桌。钱也收好了,让我开车慢一点,中途停车休息一下。还说,下次要带一个凉席,天太热。我们的周密考虑,还是有遗漏。
现金怎么交给孩子?准备时颇费心思。如果当面递给孩子,他需要握在手里,这样东西就拿不完。放在哪里好?反复思考,决定放在鲜花饼盒子里。于是两口子小心地把鲜花饼盒子的包装打开,把钱装在塑料小袋里,夹在两个饼之间,再把盒子包装恢复原样。鲜花饼是时鲜吃食,会引起孩子的重视。这很有些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的味道,相信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良苦用心而会心地微笑,也会成为特殊时期的特别记忆。同时也会提醒孩子:有些事要用心去做。
我们常用一些生活小事,给孩子施以影响。这大概就是“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吧?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相信孩子更能理解和体会,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