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才邦:马摆大山下的魔芋“追梦人”
作者:毕节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瑾 张华顺 朱杰 时间:2020-07-21 阅读:208
7月16日,位于马摆大山脚下的威宁自治县麻乍镇岩格村骄阳似火。在岩格村的千亩魔芋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百余名务工群众顶着烈日在基地拔除杂草,确保进入旺长期的魔芋有充足的水肥供给。
带领大家发展魔芋种植,追逐致富梦的,是贵州威宁鼎诚魔芋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锁才邦。
“打工仔”华丽转身
30岁出头的锁才邦,是威宁自治县哈喇河镇闸塘村村民,与魔芋结缘,源于十多年前在四川省一家魔芋公司打工的经历。
“没想到我们山区农户零散种植的魔芋,经公司生产加工后居然在全国各地都有好市场。”锁才邦说,看到魔芋的广阔前景,便萌生了返乡发展魔芋产业、带富乡邻的想法。
2010年,锁才邦迈出了发展魔芋产业的第一步。刚开始,他从村民手里零星收购魔芋,然后再卖出去赚“差价”。随着魔芋生意越来越好,手头也有了一些积累。2014年,锁才邦带头成立了威宁县哈喇河镇鼎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年,他投资25万元在老家闸塘村规范化种植魔芋50亩,亩产值达1.25万元,除去成本,每亩有几千元的净收入,比当“二贩子”划算。
初尝甜头后,锁才邦把合作社种植基地拓展到邻近乡镇。
2016年,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锁才邦与人筹资合股成立贵州威宁鼎诚魔芋科技有限公司,从过去合作社单一种植转型升级为集魔芋种植、加工、销售、研发、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公司化运作。作为执行董事的锁才邦,逐步把魔芋产业拓展到县外,2016年至2018年,先后在大方县雨冲乡鹏银村和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沙沟村发展魔芋种植基地数百亩。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他决定集中精力在麻乍镇投资建魔芋干片加工厂和生产基地。
为全面了解掌握国内外魔芋市场行情,把魔芋产业做大做强。2017年,公司加入中国魔芋协会成为会员单位。昔日在省外魔芋企业帮别人干活的“打工仔”,如今抓住农村产业革命的契机,开启追梦圆梦之路。
靠技术抓点做样
“入行后才知道魔芋是高投入、高产值的药食两用经济作物,过去小打小闹的靠天吃饭,只种不管、不计收成的粗放零星传统种植根本成不了气候。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推行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才能提高效益。”
锁才邦坦言,从返乡创业试种魔芋发展到今天,得益于省、市科研单位给予了技术支持。
“结识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魔芋研究室主任丁海兵和市科技局中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邹涛是我的荣幸。我们建立合作关系后,他们出技术指导,我负责提供保障,经过不断探索,现在已总结推出一套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魔芋规范化种植规程。”锁才邦说。
采访当天,在岩格村魔芋标准化示范基地,记者看到市科技局中药研究所魔芋课题组在这里设置的几十个试验小区,有品种比较试验、病害防控试验和种植模式试验。“通过科研试验,观察记录外观性状、病害发生率以及测产检质,以期优选出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良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课题负责人邹涛说。
针对魔芋半喜阴的生物学特性,2019年,锁才邦带领公司在威宁县麻乍镇推广“向日葵+魔芋”高效复合种植技术和覆膜盖土技术,种植魔芋2000亩,亩产鲜魔芋3.28吨、一代魔芋种286公斤,按商品魔芋每吨7000元、一代种每吨4万元折算,亩产值超过3万元。今年,公司示范推广种植魔芋3450亩。“向日葵既可作为魔芋遮阴物,还可增加土地收益,合理套种一举多得。”锁才邦说,技术含量决定魔芋产值效益,从种到收都让当地务工群众全程参与,通过科研人员和公司骨干的“传帮带”,让群众不仅打工挣钱,还可学习技术经验,为进一步推广魔芋种植打好基础。
带群众共同发展
“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去年我们投资185万元建设1条魔芋干片生产加工线,已生产150吨魔芋干片;今年计划再上1条干片生产加工线,鲜魔芋上市后,争取每天加工魔芋干片4至5吨。现在我们发展3000多亩魔芋高标准示范基地,就是通过务工让老百姓把干活当作学习实训机会,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以后公司的生产基地每年只需保持1000亩左右就行,(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