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向斑剥大地的孤独歌者
作者:罗勇 时间:2020-07-22 阅读:312
背向斑剥大地的孤独歌者
——李舟诗集《废墟的春天》序
罗勇
据说,诗是人和神的对话。我自知己身平凡,心中无仙,眼里无神,更遑论与神对话。写作这么多年,散文小说均有涉猎,却从不敢轻易碰触诗歌,有关诗的文字,不曾写过一个字。但我十分敬重诗歌的存在,它的光芒,总能温暖我们缺少光照的内心。
在诗歌体裁中,我最敬重的是古体诗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都是神级的存在,在我心中,古体诗词已然不是人和神对话的级别,而是神和神的对话了。一个字里便藏着博大乾坤,一个字里就能看见苍茫世界,几十个字的巧妙铺陈排布,便有可能谱就一曲千古绝唱。放眼其他文体,动辄洋洋洒洒千言万语,论字底功力和境界,谁敢与古体诗词争锋?因此,真正懂得写古体诗词的真正诗人,无论古今,我都心怀敬仰,顶礼之,膜拜之。
李舟就是一位真正懂得古体诗词写作的真正诗人,在我目力所及的古体诗词创作范围内,无出其右者,堪称古体诗词方家。这些年来,李舟在生活的重重磨难中,迫于生计,放下了一种又一种谋生的工具,选择了一种又一种他不擅长的生活方式,却唯独没有放下手里那杆奔涌着诗词的生花妙笔。生活境遇并不一帆风顺的他,挺立在斑剥大地上,高昂着头颅,看见的不是周围的芸芸众生,不是脚下的横流物欲,不是他写诗这三十年来中国大地上天翻地覆的变迁,而是来自万里高天之上的声音、色彩、和没有被世俗沾染过的唯美意象。他的血液里奔涌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古典情怀,他的诗词中大多是飘荡在生活之上的忧伤、幻境、孤旅、怀想一类的主题,他将自身的欲望、现实的变化、情感的创伤和生活的困顿,升华到残酷现实和精神幻象的临界状态,在唐诗的旖旎绚丽里,在宋词的丰饶意向中,寻觅、玩味、雕琢他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如许数十年,成就了他诗词中的幽微神秘、沉思内敛、雅致脱俗的清癯风骨。
说了李舟的古体诗词,必须说一下他的新诗。这些年,李舟在写古体诗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新诗,大概是长期浸淫于古体诗词创作的缘故,李舟的新诗中弥漫出一种难得的古典气息,一个词语,一个意向,或者一种情绪,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李舟,用新诗的方式发思古幽情,写出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和理解。这古典气息与大地上的万物紧密相连,使李舟的新诗超越了个人经验的藩篱,具备了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新诗的自由式样,让囿于古体诗词相对单一、固定表达方式的李舟获得了飞翔的翅膀,让独立的李舟,持守自由创作的良好状态,在古体诗词创作的深厚底蕴里,继续着对新诗不遗余力的探索,不管是针对日常生活、山河大地、个人情绪,他的体悟和思索在新诗的引领下越发谦卑,越发深入,越发自由,越发的诗意和智慧,他对事物的情怀和良苦用心,在诗句里闪烁,耀人眼目。
日常生活里,我与李舟交往颇多,每有新作,他必发给我看。我以外行的目光,在他的作品中欣然读到了难得的言外之意和别有洞天的弦外旁白。作品中许多灵光乍现的诗句,凝聚了他学养哲思与人生经验的光芒,让我开眼,进而恍然大悟,最终难以忘怀——这是我敬仰李舟和喜欢读他作品的根本原因。
在李舟的创作中,无论是古体诗词还是新诗,都极少出现与残酷现实碰撞的痕迹,更没有随波逐流的败笔和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他雄健的笔力刻意回避了肉身经历的痛楚,这种刻意的回避,使得他的灵魂在混沌人世中不染纤尘。他坚信自己对文学的信仰,足以掩盖、超越、最终消解吵吵嚷嚷的世俗人心,所以坚持不懈地用创作来重构他的精神王国。死亡与重生,自我空间和社会群体,朽烂与希望,都举重若轻淡化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颠沛流离,名利欲望,形容憔悴,深夜孤灯,形影相吊,都各得其所幻化在他的作品里。字里行间氤氲着不请自来的空灵,远离现实,远离生活,却与卷轴里唐诗宋词的意蕴和古典文人的情怀遥相呼应。
在文学创作盲从盛行、利益最大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在越来越多无聊、轻浅和平庸的诗歌创作泛滥成灾的当下,在各种垃圾、口语甚至口水诗冠冕堂皇地穿上诗歌的外衣招摇撞骗的当下,李舟这样的创作方式无疑是费力不讨好的,一路孤独清苦相伴。他一向以似鹰非鹰、似猫非猫的猫头鹰比拟他的生活现状,游离于群体之外的他,人生道路,私密情感,身份认同,创作实践,与毫无底线可言的垃圾文化背道而驰,与所谓的主流文化和主体意识发生了错位,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断裂开来,大有水火难容的趋势。但他依然故我,拒绝中规中矩,崇尚继承创新。坚持逆流而上,不肯改弦更张,意欲孤身搏斗,执意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用自己的方式发声,呐喊。
显然,李舟的呐喊微不足道,社会的滔滔洪流淹没了他的声音。在文学微弱的光照中,他保持呐喊姿态的孤独的剪影,无声地投射到他身后的斑剥大地上,失去了本来的形状。他仰望天空的面孔,刻满无可奈何的忧伤。他只好独自一人,在他的王国里,思接千载,神游古今,自由吟唱。
我以为,李舟是心怀韧性的理想主义诗人,是背向大地的孤独歌者。孤独毁了常人认知里他在物质上的成功,却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创作里独一无二的他。在他的作品里,个体的经验不是一种内循环式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验,他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新的力量,新的体温,用诗歌的方式,努力寻找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门,试图在某一个时刻,让他的诗歌和懂得诗歌的读者相遇,相识,相知。
这本集子,便是诗人李舟为我们和他的诗歌作品架起的一座桥梁,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跨越人与人之间的沟壑,走进他的内心,感知他为我们营造出的文学世界里的明月大海、鸟语蛙鸣。在这本集子里,我清晰地看到,藏在每一篇作品背后的李舟,我一直尊之为兄长的李舟,孤独依旧,寂寞依旧,疼痛依旧。但他热爱生活,热爱给了他无数伤痛的生活,一路孤旅、一路疲惫之后,依然表现出他对文学的无比信赖。他满怀期待,企盼他的作品像天使般的女孩,高举微弱的灯盏,照亮每个与她相遇的人心里最隐秘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