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高质量 打好收官战
作者: 时间:2020-07-23 阅读:168
(上接1版)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落实责任不放松,就一定能兑现我们向党中央、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
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必须保持攻坚力度,查缺补漏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七年级一班学生陈鸿山,进城后学习压力大,经常旷课,“学不进去,想出去打工赚钱”,班主任“一天一个电话,一周多次家访”,终于让陈鸿山重拾学习信心,安心回到课堂。
这是全省控辍保学大战役中的一个小故事,折射出的,是全省保持攻坚力度,久久为功的坚持。
——攻坚“3+1”,民生质感更厚实。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事、心头事、身边事,搞不好就是“揪心事”。贵州挂牌督战,查缺补漏解难题、动态清零保成果,把揪心事变成暖心事。
——着眼大市场,产业革命不松劲。结构调整岁岁进,农村产业节节高。瞄准省内、东部、国外大市场,立足市场需求搞好产销对接,立足生产效益搞好利益联结,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注重稳与保,就业扶贫实打实。放宽劳务就业视野,充分挖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的就业潜能,认真落实“八个一批”重要举措,帮助农民“跳农门”,促进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确保工资性收入有保障、有提高。
——立足高质量,基础设施再升级。围绕加快构建西南地区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贵州奋力推动高速公路建设、水运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推动“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推动交通强国试点建设。实施“六网会战”,发力“新基建”,有力拉动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机制再完善,巩固成果重动态。脱贫摘帽是新起点,“四个不摘”需绵绵用力,“扶上马再送一程”,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特殊贫困人口社会保障兜底,进一步完善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确保全面脱贫不漏一人、不漏一户。
“比喝望天水不知好多少倍。”在“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行动中,铜仁市碧江区卜口村村民陈亚琴,得益于当地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一村一策”整改措施,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清泉汩汩润民心,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让脱贫成果更实、小康根基更稳。
三
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必须强化底线思维,防范风险确保万无一失。
脱贫攻坚成效巨大,但面临的困难挑战也同样大,要做好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准备。
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冲击,当前汛期灾情又给脱贫增加新的难度,加之国际形势波谲云诡……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贵州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
前不久,拿着刚办理的“就业险”和“安居险”两张保单,兴义市洒金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的搬迁户陈龙粉笑逐颜开:“一张保我找到工作、一张保我住得安心,政府为我们搬迁户想得太周到了。”
做好风险防范、确保万无一失,贵州强化底线思维,认真梳理排查化解各类风险,力争把风险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未雨绸缪,防范化解债务和金融风险——
坚决落实债务管理各项化债措施,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快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鼓励金融机构合规创新,强化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公司功能,做大做强政策性担保公司,推动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切实降低债务率。
盯死看牢,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
加强煤矿、危化品、地质灾害、道路交通、旅游、消防、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提高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涉枪涉爆、黄赌毒等突出违法犯罪。加强网络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重心下沉,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7月2日,赤水市长沙镇上警报急促、人声喧嚣,“洪水来了!大家赶快转移到云天广场临时安置点!”“别慌,赶紧把救身绳套在身上!”……这是该镇举行的一场军民联合防汛演练,以防近期可能来临的洪水灾害。针对强降雨天气造成的洪水灾害,贵州强化监测预警,强化信息报送,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全力保障水库水电站安全度汛,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梦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主动,有效驯服“灰犀牛”,切实防范“黑天鹅”,确保今年不管出现任何风险,都能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
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必须加强团结协作,齐心攻坚凝聚磅礴力量。
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深深植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沃土里。
外部助力如潮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力量帮扶为贵州脱贫攻坚斩关夺隘注入强大动力。
“穷在深山有远亲。”这是毕节人民最爱说的一句话。乌蒙深处的毕节大地,留下了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等中央单位和深圳、广州对口帮扶城市的深深足迹,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集中火力为一个地区把脉问疾、输血造血,为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探索出了新经验。
“白茶苗苗生了根,脱贫不忘感党恩;一要感谢总书记,二要感谢黄杜村。”两年前,普安县10个村社区种下由浙江安吉县黄杜村捐助茶苗的2000亩“感恩茶”,让862户贫困户受益。几年来,上海、广州、杭州、宁波、苏州、青岛、大连等7个发达城市和贵州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共赴脱贫攻坚主战场,紧紧围绕“强基础、扶产业、促旅游、支教育、助医疗、育人才、接劳务”七大重点,创新机制深化协作,书写“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精彩篇章。
内生动力与日增——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贫困群众拔穷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花样绽放。
在威宁自治县海拉镇,这个过去孩子靠“抓阄入学”的地方,如今教育质量从全县“后三位”冲刺到中上等水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经成了当地群众的共识。
在松桃自治县盘石镇桃谷坪村,习惯人畜混居的花甲老人龙老成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从环境卫生“钉子户”成为村里的卫生模范,被推选为村里的卫生监督员。
最强火力下基层——推动优势兵力、优质资源向一线聚焦,全省上下凝聚起齐心攻坚的强大合力。
今年一开春,省农业农村厅100余名厅处级干部一沉到底,在产业革命的第一线,一项项啃下用工、资金、销售、技术方面的硬骨头。“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持续推进,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坚实技术保障,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全天在线,直达企业和农户。
为补齐农村安全饮水的短板,全省水利系统选派挂牌督战工作队1000余人下沉一线,逐村走访,逐户核查,逐项登记,逐个整改销号。一个个“水往家中流,用水不再愁”的生动故事在贵州大地精彩谱写。
脱贫攻坚的大地上,党员干部与百姓同立愚公移山的志向,鼓足“黄土变金”的信心,汇聚起山乡巨变、百川成海的澎湃伟力。
五
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必须保持过硬作风,苦干实干书写优异答卷。
狭路相逢勇者胜,关键时刻看作风。最后总攻已经打响,冲锋陷阵不容懈怠,全省上下正以昂扬奋进的战斗姿态投入最后总攻,挂牌督战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一鼓作气打好脱贫成果巩固战,乘势而上打好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突破战,咬定目标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持久战,众志成城打好脱贫攻坚协同战……奔着目标去、盯着问题改、坚持不懈抓、确保高质量。
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奋发有为、主动作为,在知重负重中践行初心——
沿河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李巡,在驻村工作中走田坎、进院坝、围火炉、坐堂屋倾听群众诉求,带着干粮扎进千亩茶山,手把手教群众种植、管护技术,开启了志强村的产业路。
决战“两江”,“从榕”出列。2019年至今,从江、榕江两县业务指导组组长杨检白天走村进户、问需于民,晚上梳理问题、精准施策,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落地见效。
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本色不改、底色不褪,在苦干实干中矢志前行——
共青团宁海县委书记储杨洋从浙江宁波到晴隆县挂职,针对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低小散”的情况,不停奔走在宁海、晴隆两地,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引进投资企业,推动“黔货出山”。
“脱贫攻坚中的攻坚,就是要求我们啃硬骨头,做好牺牲休息、家业、个人亲情的准备。”镇宁自治县致富村党支部书记卢丹,以忠诚、奉献之心,带领贫困群众在致富路上驰骋。
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绝境突围、决战贫困,在攻坚克难中担当作为——
织金县委书记杨桦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之策,提出种植业“5311”、养殖业“3311”的发展思路,激活组织引擎,强化群众参与,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取得重大突破。
普定县靛山村党支部书记褚代洋,带领全体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形成山下有韭黄基地、山腰有肉兔养殖、山上有茶叶种植的发展格局。2019年底全村集体经济突破6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迈过万元大关。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苦干实干铸就的脱贫攻坚伟大史诗中,广大党员干部初心永不改,担当最有力。
他们用过硬作风,书写了一部部英雄传奇;他们用决战姿态,树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
为人民而战、为荣誉而战、为梦想而战,雄壮的英雄战歌响彻贵州大地,全省上下正在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历史伟业。
追梦征程荡气回肠,脱贫伟业丰碑永立。
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是全省4000万各族儿女的热切期盼,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战创造的时代伟业。
我们决不能出任何问题、决不能有任何闪失、决不能留任何遗憾。一定要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牢牢抓紧下半年,努力干好每一天,确保高质量、打好收官战,确保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历史性地撕掉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