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8-05

党支部引领 抱团谋发展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0-08-05 阅读:174


 党支部引领 抱团谋发展
——么站镇着力打造脱贫致富“金钥匙”
记者 唐爱梅 罗纱

  时下,么站镇联合村蔬菜基地内的辣椒长势喜人,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们正抓紧进行田间除草。
  蔬菜基地发展起来,附近村民有了务工的好去处。据基地管理人安利春介绍,基地平均每天务工人数在20-30人,播种和丰收时节可达60人以上。
  安利春说:“村里年轻人都出去务工了,出不去的老人和妇女就在基地里面做工,既能挣到点零碎钱,也能照顾好家里,基地建起来对我们老百姓真是好处多多。” 
  安利春每月工资2500元,对于61岁的她来说,在基地里谋得一份稳定收入,生活有了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群众心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来自于联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壮大。2019年下半年,联合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社一体化发展合作社,流转村民闲置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并不是吃‘大锅饭’,而是为了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涂刚说。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头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按照订单选择合适市场的蔬菜品种进行种植,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完善产销对接,既提高了蔬菜品质,又解决了农民最担心的销路问题。在利益联结机制上,按照7:2:1的比例将所得利润的70%用作社员分红,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10%用于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目前,联合村蔬菜基地规模为620亩,所种植蔬菜种类包括青麻叶大白菜、辣椒、西蓝花等,采取“三茬接种”的方式,先后种植马铃薯、蔬菜、绿肥等作物,每亩土地年产值可过万元。
  今年,联合村的蔬菜销售实现新突破。涂刚介绍:“今年蔬菜的品质好,价格高,在地里就已经被订购,实现直接‘点菜’,一棵白菜的收购价格在1.5元左右。”
  菜价高,最高兴的莫过于种菜的老百姓。联合村庆脚组的村民晏荣昌刚刚卖完第一季白菜,高兴地算着“经济账”:“2亩地,4包肥料,种的时候请6个人,收的时候请8个人,七七八八支出不过3000元左右,卖下来总收入1.51万元。”
  64岁的晏荣昌也是基地的管理人员,他常看着一垄垄整齐的绿油油的蔬菜,感慨如今政策好,处处想着老百姓。
  他说:“现在政策好,发展蔬菜基地,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老百姓还能在家门口务工,年底有分红,真正赚到红票子,鼓足了钱袋子,生活越过越好了。”
  在基地里学习蔬菜种植技术,晏荣昌靠着自己的勤奋,让土地翻新,也让收入实现了翻番。
  目前,联合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已吸纳177户农户入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227人全覆盖。合作社在种植方面实现规模化发展,帮助农户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实现致富增收;在养殖方面,合作社采取“集中管理、分散养殖”的方式,将全村牛存栏纳入合作社,提供管理、品种改良及疫病防控等服务,并为贫困户投保,降低养殖风险。
  村民刘德粉是合作社的社员之一,家里的4亩土地按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到合作社,自己和丈夫罗永周则长期在基地务工。“以前种一年地也不见得能挣到这点流转费,在基地务工能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喂点牲口,比外出打工好得多。”刘德粉说。
  如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在么站镇16个村(社区)落地生根,开启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增收的新大门。
  为帮助各村(社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么站镇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相应管理机制,将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向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倾斜,整合涉农、扶贫等各类资金80万余元,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么站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旭介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各合作社已与贵州省金控集团、贵州省蔬菜物流集团两家企业签订了8万亩收购协议,其中马铃薯6万亩、蔬菜2万亩。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镇发展各类产业共10万余亩,覆盖农户10155户41051人,其中贫困户2001户102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