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昌柏:以村庄为课堂 把百姓当学生
作者:毛川黔 李正艳 时间:2020-08-10 阅读:199
威宁中等职业学校副校长母昌柏,2018年8月到盐仓镇可界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听民意、聚民心,访贫问苦动感情,真抓实干付真情,把群众当学生,把田间地头当课堂。在今年全市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上,母昌柏获得了全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
凝心聚力,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盐仓镇可界村是全镇唯一的深度贫困村,全村444户212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33户676人。在了解到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弱化是重要的致贫原因后,母昌柏与村支“两委”悉心交谈,深入自管委、“十大员”和党员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从根本上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根据可界村实际,母昌柏从学校协调11万元资金建设可界村服务站,让脱贫攻坚工作组住得踏实、做得扎实,让老百姓办事有人接待,不走“回头路”。他办事公开透明、公正合理,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改变了过去“只会不议”的不良会风,使全村上下知道村干部在干什么,村里将有什么发展变化,凝心聚力,形成合力,密切了干群关系。同时注重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协调镇里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优秀年轻村干部中培养积极分子,两年来发展党员5名,消除党员老龄化,注入基层组织新鲜血液,组织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开展好“三会一课”。此外以身示范,带领党员干部从自我做起,组织党员干部修产业路、栽柳护河防洪水,带头抓好卫生、带头种养殖,做好产业调整,用勤劳致富,用双手创造辛福,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精气神和生活幸福感。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1.9%降低到现在的2.69%。
借力职教 助攻脱贫
威宁职校作为威宁盐仓镇对口帮扶单位,母昌柏积极把可界村情况向职校班子汇报商定,对盐仓镇就读职校的学生实施全免费,并对初中毕业未上高中的学生积极劝读职校。两年来,共为盐仓镇210名中职学生(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65名)减免费用50余万元,发放助学金252万元,发放教育精准扶贫资金39.9万元,力争“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片”。选派德能勤绩优秀的教师作为驻村干部。2018—2020年,威宁职校共派驻盐仓驻村干部32人次,其中第一书记9人、下沉干部9人,对选派的驻村干部实施监督考核,对工作不力者换派2人。从学校协调划拨帮扶资金40余万元,为可界村村级活动场所改造会议室和办事大厅、添置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为有职校教师下沉的村添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
柳树长起来也是好风景
在扶贫路上,母昌柏用心用情、访贫问苦,从自己的工资中挤出5450元为6户贫困家庭买猪仔、做鸡笼,助力他们创收近5万余元。可界村二组小木厂整座山都是庄稼地,可就是没一条可走的路,农民春种秋收,多年来均靠人背马驮,母昌柏挨家挨户商量协调:修路需要砍掉东家三棵树,占用西家五分自留地,并倡导大家积极捐资修路。大伙个个支持,人人喜出望外,共捐资2.84万元,修通10公里产业路。村里的赵章顺大爷说:“我们早就盼着这条路能修通,现在好了,每年可以为我们节省两万多生产生活开支!”今年春天,母昌柏又带领驻村工作组和村民筑河堤栽柳树2000余棵,村民都拍手称赞:以后不怕涨水了!柳树长起来也是一道好风景!
“辣椒能当米饭吃吗?”
疫情期间,母昌柏带领可界村驻村工作队夜以继日,近30天没有一位干部离开岗位,设关卡、作排查,全面有效做好了防控工作,为老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同时,母昌柏带领村两委积极抓好春耕生产工作,大力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全村4350亩耕地一直以传统作物为主,母昌柏通过深思熟虑,决定由村合作社牵头,因地制宜,引进经营主体种植辣椒。
母昌柏带领工作组人员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作动员、作宣传、丈量土地。“辣椒能当米饭吃吗?”“种辣椒我们猪牛鸡牲口吃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这些疑问都是为自己生活而考虑,需要耐心与老百姓做工作,并与他们签订协议,保价收购,保证土地流转费和利益分红。母昌柏说:“今年种植的‘三白’蔬菜800亩、辣椒800亩(其中早熟辣椒250亩现已挂果)、中药材250亩(包括半夏50亩、魔芋200亩),其它蔬菜和豆类1000亩,目前长势非常好,预计可为每户贫困户增收10000元左右。”
用情教 用心做
母昌柏把“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的担子压紧压实,细化分工,强化责任,挂牌作战,包保到户到人,让所有工作队成员人人肩上有担子,从连心袋、明示牌等软件资料到“3+1”短板、环境卫生整治,对全村133户676人贫困人口、边缘户、监测户,实行全面走访、精准排查、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建立“一户一台账”,敢于暴露问题,做到小问题责任人立即解决,大问题及时上报限时解决。3个月来,共排查出问题146个(包括省市县督查出的4个问题),截至6月30日,已经全部清零。
母昌柏说:“两年中,对于农村工作,面对脱贫攻坚硬骨头,我有过皱眉、有过叹息,但没有抱怨,没有泄气。我将不负使命,把群众当学生,用情教;把村庄当课堂,用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