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美和她的百货店
作者:陈武帅 何艳 时间:2020-08-12 阅读:258

尹美的百货店
清晨的菜市场,充满了人间烟火味,早起的人们打破了一夜的宁静。
每天早早起床,她忙完孩子们上学前吃的早餐,再陪丈夫做双腿康复训练,再吻别丈夫叮嘱他要照顾好自己,然后独自骑着电三轮到不远处的菜市场百货店里迎接顾客的到来。
这是一个女人的日常,这温馨的场面让人感动,但谁曾想到这个爱笑的女人背后承受着的是生活的重重重压。
她叫尹美,今年才31岁,正值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好的芳华。
多年前,尹美没想到一家人的重担会压在她一个人头上,更没想到羸弱的她居然撑起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
尹美的老家在龙场镇同心村红丰组,和乌蒙山区绝大部分地方一样,这是一个偏远荒芜、穷不拉几的地方。
尹美31岁,丈夫王明亮36岁。他们是姨妈亲,也就是说他们是亲表兄妹,自小就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尹美就和王明亮结婚生子,王明亮负责在外挣钱养家,尹美负责操持家务,过着清贫而幸福的生活。
都说造化弄人,命运常常会给你开一个玩笑,一块生活的石头砸下来,往往不是砸到一个坑,而是打倒一个人。
就在2012年初夏的一天,厄运突然来袭。
当时在六盘水市钟山区一煤矿当挖煤工人的王明亮,被装煤的兜兜车侧翻压在脊背上,导致腰椎受伤。从此双腿无法站立行走,时隔多年,至今也只能依靠专门定制的拐杖才能勉强站立。
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尹美不得不站出来,撑起一个家。那些最困难的日子,尹美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一边照顾嗷嗷待哺的孩子,这个五口之家吃穿用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尹美每一分钱都省着用,但总是入不敷出。
伤好后,王明亮被相关部门鉴定为双腿一级残疾,由于脊椎受损,这辈子都可能不能正常行走了。
尹美没有放弃,带着丈夫四处寻医,总希望奇迹出现。很快花光了煤矿老板赔偿的几十万元,但王明亮还是没有站起来。曾经那个气饱力壮的汉子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看到王明亮常常偷偷抹眼泪,尹美又心疼又难过,她总是安慰丈夫:“会好起来的,就算你站不起来了,这个家还有我。”
“好女不嫁同心村,山高路远沟沟深,男人十八打工去,女人十八嫁远方。”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同心村恶劣的生存环境。丈夫出事前,尹美每天喂猪养鸡、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农闲时候就在附近建筑工地打点临工,挣钱补贴家用。
三个孩子嗷嗷待哺,丈夫瘫痪在床,王明亮饮食起居都不能自理,尹美靠一边照顾丈夫饮食起居,一边外出赚钱养家糊口。当时龙场镇同心村是个悬崖村庄,山穷水瘦,种庄稼没收成,要发展没门路。尹美一家享受了农村低保惠民政策,但生活压力很大,她不得不带着丈夫和孩子来到威宁县城,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在威宁县城,尹美参加乡村厨师培训,还学到一些经商的知识,甚至学会了驾驶电动三轮摩托车,一边用三轮车拉货一边经营百货店,只要能挣钱,苦活累活尹美都争着去干。
尹美经营的店在威宁县城五里岗街道阳光馨城集贸市场。这个店是2017年2月,在街道社区干部的帮扶下,尹美找亲戚朋友筹集资金5万元开的,一共两个店铺,一个用来做仓库,一个用来卖东西,以此维持生计。
“我在菜市场租了两个门面,每年租金16000元。现在生意很好,每个月有四五千元收入。再加上我们家享受低保惠民政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说起现在的生活,尹美脸上露出笑容。
尹美说,目前三个孩子在威宁七小和威宁九三中学读书,孩子们都很听话。
看到妻子每天忙里忙外,王明亮也没闲着,他自己坚持锻炼身体,尽量不让双腿肌肉萎缩。
王明亮说,一家人的生活压在妻子身上,自己感觉帮不上忙而歉疚。虽然现在站起来双腿还是哆哆嗦嗦站不稳,但王明亮还是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希望能减轻妻子的一点点负担。有时候,王明亮甚至还做点简单的饭菜等待尹美归来。
尹美说,不管生活给我什么,我都能接受,我不会被生活轻易打倒。当初从乡下来到县城谋生,因为没有一门技术,心里直接一点底都没有。好在威宁政府部门针对务工群众,采取针对性很强的培训,乡村厨师、种养殖技术、务工短期培训等一系列好政策像及时雨滋润着广大务工群众。尹美就是通过就业培训掌握经商的一些门路,再加上勤奋努力,尹美的百货店就顺风顺水开展起来。
乐观的尹美,正用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威宁人社局工作人员祖梅说,威宁有大量务工人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威宁人社部门按照“就业一人,培训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把“稳就业”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摸清精准施策,不断拓展就业渠道空间。尹美是威宁技能培训致富的一个缩影。
目前,威宁在群众就业方面,搭建就业扶贫体系,实现了动态监测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扶贫工作体系,围绕摸清底数开展“地毯式”排查,利用大数据就业服务平台暨“友工”小程序,全面掌握就业经济第一手数据,采集劳动力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71.89万条,实时动态监测“零就业”家庭,监控返乡回流人员,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经过努力,威宁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5222人中,已实现就业14929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已全面清除“零就业”家庭。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295人,已实现就业181418人,就业率达95.8%。
一技在手,就业无忧。
针对低水平就业普遍、就业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威宁要求各企业根据自身产业用工需求,自主决定培训工种,每月对员工开展不少于10天的实用技能培训,建立“产业+就业”培训基地22个,有效提升了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
此外,威宁还搭建公益专岗平台,扶贫车间吸纳就业,积极新建就业扶贫车间,促进新兴灵活的居家式就业。现已建立就业扶贫车间22个,吸纳就业1736人。大力开发公益专岗,继续保留在贫困村开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劳动保障协理等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在岗的贫困家庭劳动者“脱贫不脱政策”。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开发“十大员”岗位12262个。
如今,威宁正掀起一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业就业风。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个个家庭正撕掉贫穷落后的外衣,奔走在幸福的小康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