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8-12

“酥炸”岁月

作者:甘婷 时间:2020-08-12 阅读:202


   雨下过一阵,风添几分凉,夏意远去,秋又到。
  舌尖上不再渴慕透骨的冰凉,此时,一口油炸的香酥、伴着热气腾腾迎面而来,这样的进餐体验更为贴心,那么,干脆就支起油锅,把岁月都一同炸酥了吧。
  油炸的食物似乎总是特别美味,无论是外边包裹了一层淀粉浆糊的清淡蔬菜,还是油光滑亮的荤肉表层,一旦被投进热油锅里,“美拉德反应”发生得如此自然,赋予它们丰富的口感,醇厚的香气,如此神奇,如此美妙。
  油炸美食,曾惊艳了多少孩子嗷嗷待哺的童年时光呢?
  犹记得以前看央视的某部纪录片:准备过年了,在北方的一座小镇上,家家户户都很忙,特别是厨房里烟火不息,掌勺的老人料理完猪肉,又把肥膘切丁放油锅里炸,一时间香气袅袅,捞起来的油渣酥脆可口,老人给它们撒上一把白糖,这就是那些围观的小馋猫们最朴素的零食。一口一个,咀嚼着,嘴里嘎嘣脆响,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是最美的花。
  国人早期烹饪多用动物油,用脂(牛羊油)、膏(猪油)。吃“油炸”物,大概是在汉朝张骞从西域带回胡麻榨取麻油之后才变得广泛的。
  公元一世纪,肉类油炸食品才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与此同时,中国三国时期也出现了用麻油煎食物的烹饪方法。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有《齐民要术》记载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细环饼,一名寒具,翠美”。
  用那么多油“煎”之,实际上就是如今的“炸”了。
  当初,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路经一个小摊,看到一位老婆婆在做油炸小吃,他被油香诱惑,忍不住买来一个尝尝,只觉得香酥可口,爱不释手,特赋诗一首曰《寒具》:“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寒具”就是撒子,为一大源远流长的时令美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诗中,有一双纤纤细手将白玉般的面团揉搓得均匀细长,放进油锅中炸成嫩黄色,娇美如春睡的女子给裹上光彩夺目的金缕衣,想来,美极。
  至于著名的油炸面食油条,它颇具政治文化色彩。据传,在南宋绍兴年间,秦桧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百姓们为了表示对他的憎恨,按照秦桧和其妻王氏的样子捏成面饼,粘在一起放油锅里炸,起名“油炸桧”,后来更名为油条。
  古时,油炸美食丰富多彩,到了现代更是数不胜数。
  北京的炸麻花,举世闻名。
  长沙有“糖油粑粑”,又香又甜。
  岭南一带过年都要吃“麻团”,以糯米粉团炸之,芝麻粘在外皮,包麻茸、豆沙馅料,或者不包馅,酥脆、甜美。
  在我的家乡广西,用花生粒、虾米、鸡蛋、茴香粉、盐等和面糊,炸出美味的“地豆饼”,老少皆宜。还有著名的“荔浦芋扣肉”,将五花肉、芋头块先炸酥再加酱料蒸制,肥而不腻,软糯咸鲜,可谓无油炸,做不成美味。
  偶尔吃点油炸美味,挺好的。
  不管是在自家锅灶间品味现炸的鲜,还是在“洋快餐”店里带走一份油炸薯条、鸡翅匆匆忙忙吃下,这油炸物如此酥脆可口,终于满足了我们的肠胃,也把岁月炸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