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慧”种地
作者: 时间:2020-08-13 阅读:190
科技服务农业发展 贵州迈步智慧农业
放下锄头“慧”种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张凌
机械化播种、移栽、采收,农机旋耕、起垄、覆膜,大型农用无人机喷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农机物联网作业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前不久,在威宁自治县召开的贵州省“农业4.0”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中期评估会上,智慧农业的一项项集成创新技术,让人们看到了贵州农业种植模式转变的未来。
科技兴农,数字技术是当前攻关焦点。7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强化资金支持、科技服务、农业设施三个保障,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强调的科技服务保障,是提升贵州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贵州生态环境好、作物品种多,但种植区域间差异大,遍布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梯田、小田块,使得同样一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种植模式截然不同,难以进行大面积推广。”负责“农业4.0”项目机械化研究的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机系教授张富贵告诉记者,“这种差异化特点,使贵州机械化种植需要完成大量个性化工作,需要依靠定制化的模式和技术,尽量减少单位面积内资金、人工等投入,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这是我们发展智慧农业的核心目标。”
作为贵州智慧农业的先行试点,威宁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样板田里,耕地、收割的农机上安装有北斗、GPS双模机载定位,传感器等装置,可以对耕地深度、割茬高度、作业轨迹、现场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通过农机物联网技术,这些农情信息将发回系统,用于农机路线、面积、耕深、割茬高度等作业情况的在线远程监控。
通过系统,管理员可以制定农机调度计划,将任务直接派送至农机手的手机APP,内附有任务时间、地址导航、作业内容等详情,并可随时上报任务执行情况,供管理员了解进度情况,使大规模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智慧农业系统如果是人的大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机械化农情信息采集就相当于人的眼睛和四肢。没有眼和手脚,再先进的大脑也没办法发挥作用。”张富贵说,智慧农业是农业产业信息化的高级阶段,需要历经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的过程。
通过现有机械和技术的集成应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进行全产业链的“生态融合”,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智慧农业是一次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农业4.0”项目总主持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孟平红说,通过农艺栽培技术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工业技术进行结合,才能共同确定机械化种植的技术参数,在最需要机械化的环节实现突破,减轻务农劳动强度的同时,保证土地的产量。(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