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8-13

海拉没有海

作者:   时间:2020-08-13 阅读:315


 海拉没有海
——牛栏江流域脱贫扫描之四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肖郎平 周自立

 
  海拉没有海。
  海拉镇距县城约118公里,镇政府驻地本来在老鸹营(今天的卫星村),后来才迁至仙鹅山东麓小溪边。
  海拉过去叫大鸦。为什么改名字呢?有人说,海拉长期干旱缺水,它的名字表达了人们的愿望,全镇至少有6个村名字和海有关。
  但是,愿望不是真实的。海拉,也叫海那落(或海拉落),系彝语译音,意为深水塘。
  海拉镇海拔高。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360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左右。海拔2879.6米的平箐梁子就在这里,这是仅次于韭菜坪的全省第二高峰。
  而且,海拉镇的海拔落差大,最高海拔2879.6米,最低海拔1379米,两者相差1500米。正因为海拔高而且落差大,它被称为“小西藏”。
  海拉又号称半岛,三面环水。除了牛栏江外,北边与斗古镇隔着一条补多小河。年降雨量为800-1000毫米,和全省东部中部比要少200-400毫米左右,但是和西部平均水平持平。
  一般情况下,半岛是冲积平原,在水源和土壤方面都有天赐之恩的优势。然而,和人们想象不同的是,海拉没有半岛水丰土厚之利,只有半岛坐困愁城之弊。它严重缺水,即使在总体偏干旱的黔西北也非常突出。
  都知道贵州属于工程性缺水,而海拉就是其中的极致代表。补多小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汛期前夕的5月,河沟里面滴水也无。即便是水资源相对丰沛的牛栏江,水也可望不可即,它万古不歇地流淌在上千米深的河谷中。
  1989年秋冬,海拉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全镇粮食减产50%。这一年的春节,省红十字会拨专款5000多元,为海拉镇221户重灾家庭发放大米。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中,贵州电视台记者苏畅给全国人讲了一个用水的细节:十年前的唐家坪子组,一盆水洗了菜洗脸,洗了脸洗脚,洗了脚还要喂猪。取水的盘山小路只有一个脚掌宽,身旁是陡坡,坡下是滚滚的牛栏江。
  2012年黔西北大旱,海拉尤为严重,牲畜喝人的洗脚水之场景,又在黑多村水井组等地重新上演。这场持续9个月的大旱,波及全镇18个村,近四分之三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高达六成甚至部分绝收。
  《贵州省志·地理志》是这样介绍的:“威宁牛栏江流域耕地41.21万亩,水田0.86万亩。水利条件差,有效灌溉面积3.92万亩。”
  水田只占2%!即使是灌溉面积也不到10%!比例如此之低的数字,足以说明,牛栏江流域农业缺水程度何其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