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产珠玉 田野织彩绸
作者: 时间:2020-08-14 阅读:163
山川产珠玉 田野织彩绸
——毕节市采取“四化”措施向坝区要效益记述
□毕节日报记者 刘燎
秋风渐起,转眼又是收获季。
时下,在金沙县柳塘镇、禹谟镇、安底镇、沙土镇酒用高粱高标准基地,一片片沉甸甸的高粱渐渐由绿转红,入眼处,丰收的喜悦溢满心头。
今年,金沙县以酒用高粱建设项目为载体,重点围绕500亩以上坝区,集中打造一个个面积1.5万亩连线成片的核心示范区,突出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田”“样板田”和“示范田”,示范引领推动全县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产业革命发展。
金海湖新区双山镇普陆村,近600个大棚惠及11个组1071户群众。群众在大棚内种植羊肚菌后收入翻了几番,得益于此,普陆村已从以前的特困村逐渐转变为“产业村”。
黔西县金碧镇,2017年发展香葱产业1000亩。两年经营后效益明显,到2019年,香葱产业改变了群众的收入结构。“香葱种植实现了基地与农户利益的良好联结,务工人员年人均工资8000元以上,每年固定分红10万元给项目村,企业利润的2%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金碧镇双寨村香葱基地负责人何耀学自豪地说。
……
“庄稼如碧海,牛羊白云中”。多山的毕节试验区,突破发展“瓶颈”,在各县(区)形成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是充分整合现有土地资源,盘活有限坝区,调动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结果——
聚焦“标准化” 突出坝区创建
2019年以来,毕节市紧紧围绕样板坝区和达标坝区创建指标补短板强弱项,抓实“四项工程”,全力推进毕节市171个38.21万亩坝区创建,把农村产业革命推向纵深,使群众生活日新月异。
围绕坝区创建的4类8项指标,构建“四大体系”,全面推行“坝长制”,坝区“科技田、样板田、示范田”效应逐步显现。
基础配套逐步完善。今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亿元,建成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机耕道1937公里、生产便道3802公里,配套建成设施大棚3.9万个3.1万亩,建成冷库库容3.9万吨,购置冷链物流车59辆,有力支撑坝区高效产业发展。其中,威宁草海坝区建成3万平方米的省内大型现代高效蔬菜育苗中心;占地1500亩的威宁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一期工程(569亩)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主导产业有序推进。实施坝区主导产业32.2万亩。其中,蔬菜15.1万亩、优质粮油7.1万亩、精品水果3.2万亩、烤烟1万亩、中药材1万亩、特色杂粮2.8万亩、育苗等其他产业2万亩。
产销衔接更加紧密。截至今年5月底,坝区农产品总销量16.9万吨,实现销售总额6.9亿元。其中,317家销售企业实现销售额5.3亿元,50家农村电商实现销售额491.4万元。坝区经营主体累计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定13个。
创建坝区全部达标。2019年,全市171个坝区中开展创建的11个样板坝区(亩产值1.2万元以上)、68个达标坝区(亩产值8000元以上)全部达标,获省坝区工作领导小组认定。
示范引领持续增强。今年根据国土三调成果,将平均坡度6度以下的耕地面积进行核实更新并纳入坝区调度创建范围,核实更新后,坝区数将达208个,面积55.95万亩,涉及145个乡(镇、街道)657个村、20万余户80万余人。
聚焦“商品化” 抓实产销对接
完善“党政领导推销,工作专班促销、龙头企业直销、国有公司统销”的抱团销售体系,下大力气抓产销对接,让农产品适销对路。
去年以来,累计销售农产品170.74万吨、销售额128.86亿元。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黔货出山”。目前,在广州设立毕节农产品集散中心9个、批发市场销售档口11个、销售门店11个,超市专销区498个、社区直销店179个、小区销售网点538个;全市有17家企业45个产品成功申报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备案基地,涉及面积1.8万亩。二是依托“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区域公共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北京产销对接会、贵阳特色农产品交易会、茶叶博览会、辣椒博览会、泸州交易博览会、桂林产销对接会、深圳年货节等活动,参与企业86家,现场交易500多万元,达成意向订单190多个,签约金额3800万元。三是借力千喜鹤集团、广州江楠集团、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等销售平台,持续推进“黔货出山”。同时,拓展越南、迪拜等海外市场,贵州乌蒙同心集团在柬埔寨、迪拜建立贵州绿色农产品海外仓,以此作为全市蔬菜海外市场集散中心。去年,河口营销联盟组织威宁“三白”9800吨销往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实现了“黔货出山、走出国门”的突破。
聚焦“组织化” 强化利益联结
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改革、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原则,深入学习借鉴“塘约经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努力推动多方利益联结体实现互利共赢。
大力推进“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累计培育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3558个,吸纳498.5万人入社,培养优秀青年、技术人才、管理能人、致富能手8890人,带动农户126万户498.5万人入社,其中贫困户39.2万户167.5万人,实现总收入10.2亿元,纯收益4.2亿元。其中,社员收益2.2亿元。
全面推广“三变”改革试点。259个乡(镇、街道)2027个村(社区)开展“三变”试点,培育农民合作社12827个,成员数达42.9万户,带动非合作社成员农户40.9万户,带动19.6万户农民变成“股东”,累计增加收益5.88亿元,其中贫困农户股东增加收益4.30亿元,村集体增加收益3.07亿元。
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0家,资产总额131.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2.73亿元),年销售收入43.57亿元,利润总额4.06亿元,带动农户28.17万户,其中贫困户3.91万户。
聚焦“制度化” 做好要素保障
资金保障方面,市级每年预算1.5亿元财政资金投入结构调整,其中1亿元用于结构调整奖补,5000万元投入保险风险基金。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加大对全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2019年投入9.41亿元。截至5月底,2020年已投入资金7.01亿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累计投放绿色产业投资基金项目56个,资金53.67亿元。
技术服务方面,出台《毕节市农业技术人员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考核办法(试行)》,把服务结构调整作为农技人员评先选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全市选派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等3422名农业专家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19220人次,解决技术难题2758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412项次。
政策保险方面,推进水稻、小麦、油菜、马铃薯、能繁母猪等中央政策性保险,2019年共完成中央政策性保险种植业131余万亩、养殖业166.5万头,同比增长64%,涉及贫困户11.2万户。出台了《毕节市500亩以上坝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方案》,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集中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特色农产品开展保险工作,2020年对剩余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推进。
督查问效方面,市委、市政府领导定期听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督查汇报,及时分析研判、研究解决结构调整中各类问题;坚持“周调度跟踪、月督查排名、季通报约谈、年考核问效”机制,累计下发工作提示单212次,逐项督促整改落实;先后开展督查14次。
据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些措施的充分保障下,全市农业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预计突破300万亩,香葱年生产面积突破10万亩,南瓜突破30万亩,食用菌突破10亿棒,蛋鸡存栏突破900万羽、蛋产量突破10万吨,马铃薯达500万亩,肉牛年出栏量达40万头,7项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成为“全省十大蔬菜生产基地县”;七星关区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殊荣;金沙县围绕茶叶、青笋产业,织金县围绕南瓜、皂角产业逐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威宁自治县围绕冷凉蔬菜建成40万亩蔬菜基地,成为全省蔬菜规模最大县;赫章县围绕中药材产业,建成全国第二大半夏生产基地;大方县围绕皱椒,纳雍县围绕食用菌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连片的优势特色产业;累计建成县级领导示范点109个53.55万亩、乡级示范点2932个253万亩,逐步实现“规模示范、产业示范、管理示范、效益示范”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