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8-19

在与岁月和现实的对抗中

作者:敬笃 时间:2020-08-19 阅读:212


 在与岁月和现实的对抗中
——读王近松长篇散文诗《母亲》
◎敬笃

 
  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指出,“正是为对抗枯燥无味的异化了现实,具有美学调合功能的诗歌才必须寻找属于自身的自我意识。”而青年散文诗人王近松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态,才在文本中不断地与异化了的现实对抗,不断地找寻属于自身的自我意识。那些隐身于现实之中的审美意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最卓越,最具说服力的虚构,它可以裁定艺术何以为艺术,但一直处于抽象之中。诗人作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尝试着从抽象的概念中,剥离出艺术独立的形象,让艺术开始具体化、形象化,让艺术所呈现之物,活起来。长篇散文诗《母亲》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无疑,王近松在散文诗写作上是有一定天赋的,特别是他对词语的安放,对细节的把握,对修辞的运用,都恰如其分,有着与年龄不相匹配的成熟。他准确地拿捏住了散文诗的写作特点,并以自我独特的理解方式,创作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文本。他的散文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叙事欲望,张弛有度,缓急有序,加上日常诗语的随机律动,让其作品既产生了良好化学反应,又实现了逻辑上的自恰。
  王近松的散文诗,给人一种由内向外扩张的感觉,这不仅仅是生存空间的扩展,更是生存意识的扩张。他通过读书离开了那个逼仄、落后的空间,拓展到外面较大的、繁华的世界,认知不断地发生改变,也给他的散文诗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外部可能。但是他的散文诗,首先应对的还是其内部世界,他用近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挖掘出母亲的勤劳、善良、朴实、坚毅、细心等诸多品质,已达到站在自己业已成年的角度来重新认定“母亲”的身份,这样就可以从内在的审美来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散文诗有着独特的、先天性文体优势,以散文化节奏和语言意象化的方式包容一切且自我完善的世界。对王近松而言,他努力构建一个以“自我视角”为主体的场域,从经验和经验之外的想象力入手,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平凡且伟大的母亲形象。“母亲如一块石头,被安排在山间,一生默默无闻,默默无闻地分裂,默默无闻地在河流中行走。”“在海外,母亲早起,将星星赶走。”“母亲用一把锄头,在雪地里将春天刨开,从此刨开另一个纷纷世界。”“母亲,在厨房将近三十年,将人间咸淡看得透彻。”“母亲,站立如同一座丰碑。”这些富有王近松特色的句子,承载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理解,表达了一个游子对母爱的解读。
  王近松以散文诗的形式为母亲画像,这是一种镜子策略。仿佛每一章,都像一面镜子,诗人通过回忆的方式,将母亲的形象呈现在镜子之中,让每一个瞬间,都定格在最恰当的位置。所以格雷厄姆说,“挑个定格时刻看看你自己吧;然后写下来。再看,再写。再看第三遍,再写。”诗人就是以这种反复提取生活现场的方式,视觉化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鲜活的母亲。“这些年,我叛逆过,也越过了自己与父母的那道鸿沟,而母亲额头,如同地壳的板块,在愈演愈烈,皱纹的宽度也越来越让人心酸。”以镜像化的处理方式,将母亲的衰老印在了镜子之上,也印在诗人的心中。尤其是“地壳运动”来形容皱纹的宽度,恰当且意蕴悠长,彰显出诗人经验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在《母亲》这篇散文诗中,王近松通过对母亲与土地、母亲与家庭、母亲与生活(生意)三组关系的处理,塑造出一个母亲完整生活的总体形态。而且由自己的母亲,进而引出的“像母亲这样的人”,从原来小抒情,一下上升到大关怀,母亲的形象不再单纯地是“个体形象”而是“整体形象”,这个细微的变化,彰显出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现实经验的处理能力。“她们用清晨的哈气,傍晚的忙碌声将一条街的‘人情味’表达出来。”“那些在街上炸洋芋的人,她们也是母亲,将洋芋去皮,还原了一个个洋芋的肤色,过油,仿佛是要将那些恶念抹杀。”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表达,很好地展现了一位优秀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角度选择的生活化、现场化。
  墨西哥著名诗人、评论家奥克塔维奥·帕斯在论诗歌的时候讲过一句话,“对诗歌来说形式是实质性的,因为这是我们对抗死亡与岁月消耗的手段。形式是为了持久而采取的。有时是一种挑战,有时是一座堡垒,有时则是一个纪念碑,但永远是一个持久的意志。”王近松试图用散文诗来对抗岁月的消耗,以求留住终将逝去的岁月,留住母亲的每一个瞬间,这也是诗人理解母爱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与岁月和现实的对抗中,王近松不断地寻找自我的对照,他尽可能的在自我认知的范畴之内完成对“母亲”精神的重塑。尽管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是徒劳无益,但似乎西西弗斯的坚韧和无意义会让他不得不继续下去。因为他要用他的文本,去回答某个真实的问题和某个困惑在他内心深处的永恒的牵绊。特别是“她想告诉我什么,这不是我的母亲一个人在说,天下的母亲都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一些故事,尽管故事不同,但爱是相同的。”“我总觉得,此生有一通长途电话,是我要打给母亲的。”更折射出诗人想要与岁月和现实对抗的决心。
通过长篇散文诗《母亲》,一位优秀的青年散文诗人隆重登场,他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可能?请拭目以待。
 
  敬笃,哲学硕士,诗人,兼事批评,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内蒙古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诗探索》(理论版)《文学报》《山东文学》《散文诗》《延河》《诗潮》《星星》《扬子江》等报刊,入选诗歌、散文诗年选、获奖若干。出版诗集《凋谢的孤独》,现主要专注于诗、散文诗与哲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