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8-21

“路”通幸福来 山乡发展快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0-08-21 阅读:185


 “路”通幸福来 山乡发展快
——陕桥街道陕桥社区发展变化侧记
记者 唐爱梅 罗纱

 
  沧海桑田,山乡巨变。
  曾经的泥泞小路,已然消失无踪,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水泥路;过去的一穷二白,逐渐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衣食无忧、物质殷实。陕桥街道陕桥社区的变化翻天覆地,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也逐渐挺直腰杆,呈现出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
  今年39岁的居民祖章洪正打扫着家门口的入户路,他忘不了这里曾经是一个大水沟,平时出行就极为困难,下雨天走路更是拔不出脚。他说:“这里以前是个大水坑,泥巴有多深,脚踩下去就得陷多深,根本走不成。”
  随着近几年通村路、通组路、入户路的修建硬化,陕桥社区的交通环境日益完善,其助力作用也愈发显著。
  修通水泥路,与外界连通,陕桥社区有了交通优势,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的基础上,居民种植的蔬菜销往外界更加便利了。
  蔬菜种植是陕桥社区的主要产业之一,这里的居民都是种植蔬菜的好手,所产的蔬菜长期销往六盘水、毕节、贵阳、昆明、桂林等地,技术好、品质优、销路畅通,蔬菜产业逐步形成规模。
  “路修通对我们社区意义重大,不仅出行方便了,还促进了经济产业发展,帮助居民节约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陕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魏明奎说。
  在水泥路修通之前,农户只能靠双肩背蔬菜出去,一天最多只能背两次,费时间、费体力。那个时候社区里人人都备有一双雨鞋,农户常年穿着雨鞋,干部时常备着一双,学生的书包里背着一双。
  魏明奎笑着说:“现在基本用不着雨鞋了,一双刷干净的皮鞋能穿三天。”
  悄悄变化的还有人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今年51岁的刘广祥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于2015年顺利脱贫。
  现如今,他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头牛每年能带来1万余元的收入,此外种植了1亩蔬菜,收入在4000元以上;流转土地3亩,每年收入3000元。
  刘广祥说:“娃娃们出去打工,能养活自己,现在生活水平比前些年好太多了。”
  2009年,陕桥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00元。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6500元。
  十年巨变,体现在收入数据上,体现在居民生活的点滴中。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产业发展,陕桥社区党支部领办种养殖合作社,将全社区145头牛以及猪、羊等纳入管理,由农户分散养殖;在种植上,流转土地发展了100亩辣椒种植,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70户342人,带动务工,助力增收。
  目前,陕桥社区正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采取保洁员包保通组路、居民包保入户路的方式,“条条有人管、户户有人负责”,明确责任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居民刘代品感慨:“串户路家家都打通了,水也通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时自家注意打扫卫生,走到哪里都脚不沾泥。”
  党支部书记魏明奎认为“治穷才能致富”,他说:“以前穷,条件不好,农村人裤腿长期带着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乡村发展快速,空气好、环境美,人们的精气神也提上来了,思想意识提高了,养牛的养牛,种菜的种菜,都奔着好日子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