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西楼听晚蝉
作者:徐新 时间:2020-08-27 阅读:190
时光总是这样匆匆流逝,不知不觉中炎热的夏季已经远去,秋之韵味开始静静地流淌,渐渐地充盈着整个天地之间,处暑已将酷热和凉爽悄悄然隔开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意味着酷热的天气结束了,转而迎接凉爽天气的到来。虽然秋季在时间意义上已经来临,但“秋老虎”还时时发威,即便如此,早晚已开始变得凉快了。古人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时节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了此时节丰收的景象。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把秋季的独特之美形象地描写了出来。处暑的乡村尽显清秋之韵,晨风拂面,空气清新,沁人肺腑。中午的阳光也已温和起来,不再那么耀眼、那么灼热,变得清澈而迷离。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不再是大暑之时聚集在一起的浓云了。田野里的稻谷开始泛黄染金,而成熟的瓜果更是光鲜的让人垂涎欲滴。柔和的凉风习习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凉爽,不经意间带走了路旁树木的几片树叶。夕阳西下,绽放着的余辉映红了天边的晚霞,零落的秋叶,摇曳的芦苇、归飞的倦鸟,一切显得那么的柔和、恬静,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夜晚,皎洁的月光一泻而下,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月色溶溶,秋虫唧唧,偶尔传来几声蛙鸣,已然没了夏天的嘈杂。秋日的美景正在大地上悄然出现,难怪刘禹锡曾这样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与收获相伴的是喜悦,之前深切的企盼,之前洒落的汗水,都在此刻有了丰厚的回报,当然收割的辛苦还得继续。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俗语云“处暑禾田连夜变”。因此,经历了热情的盛夏的人们,是不敢陶醉在这秋高气爽的田园风光中的,他们深知“谷到处暑黄”、“处暑高粱遍地红”。为了粮食有一个好的收成,他们必须在这个处暑之时加强农作物的最后管理,喷洒农药、浇水灌地、躬耕除草,辛勤的汗水延续着夏天的火热,心中期盼着金秋的丰腴与成熟。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这个干净而清朗的时节在古代诗人的眼里是独特而富有情趣的,于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佳作。唐代诗人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诗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全诗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将清新高远的诗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出来,真实地再现了这一节气的自然景观。孟浩然的《初秋》写道:“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诗句描写了立秋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和周围的变化,夜也渐渐长,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令人感到凉爽,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宋代诗人苏泂有诗《长江二首》,“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这首诗写了处暑之后夏季馀暑仍在,凉爽的天气价值万金。诗人从无常的天气中联想到,即使长寿者也不是什么都知道的。
处暑已至,恼人的炎热终将离去,但秋天的萧瑟往往徒增文人们的愁思伤感,诗词里都带着悲切的情感。南宋词人朱淑真的《早秋有感》云:“西风淅淅收残暑,庭竹箫疏报早秋。砌下黄昏微雨后,幽蛰啾啾使人愁。”瘦紧的西风吹走了花事锦盛的春夏,却吹不走积攒在诗人眉弯上的闺阁暖伤哀愁。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令很短,但却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处暑时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也是个有故事的节气。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屡试落第后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极具霸气的菊花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歌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闪烁着强烈的反抗精神的火焰。果不其然,后来黄巢参加了王仙芝的起义队伍,一路高歌猛进,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人们在经历了一个季节的忙碌和焦躁不安后,终于喜迎收获。盛夏渐行渐远,秋意开始尽情地铺陈挥洒,天地万物也由春夏的勃勃生机逐步转向萧条衰落,四季又一次轮转,秋天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