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母爱情深《组章》
作者:赖扬明 时间:2020-09-03 阅读:254
袅袅炊烟解乡愁
为了帮我们带小孩,母亲被迫进了城。母亲有两样舍不得,舍不得亲人远离,舍不得东西落下。于是,随着进城的,就是大包小包的旧衣服,大袋小袋的五谷杂粮,大个小个的锅碗瓢盆……能带上的尽量带上,一件都舍不得丢弃。
爱人叮嘱母亲:“这些东西可以放置老家,或者送给左邻右舍,家里的餐具应有具有。”
母亲口头答应,手里却忙碌地把东西往车子后备箱放。她偷偷地将一大袋黑木炭,藏进后备箱,担心我们瞅见拒绝。
她悄悄地将黑木炭藏在储藏间,待我们上班后,她去附近的五金店,买了个煤炭炉,便在楼道间,用黑木炭生火煮饭。过多的烟雾,邻居担心引起火灾,便报警。炭火还未燃旺,警察就到了,被领着去了派出所。
得知消息后,我迅速前往派出所。只见母亲,红着脸坐在椅子上,眼神木讷地盯着我,似乎有话说但未说出口。警察告诉我:“你母亲在楼道间烧柴火,有火灾隐患!”我挨着母亲坐下,把她的手攥在手里,用湿纸巾擦去她鼻梁上耳朵边的黑炭灰,并安慰她:“没事儿了,以后注意就好!”
母亲眼含泪水,点点头。当我准备在笔录书上签字的时候,母亲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她向警察如此诉说道:儿子进城很久,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柴火饭了,我想给他做一顿,只有柴火才能烧出他们想吃的味道,那一刻,我眼含着泪花,很想向母亲说声谢谢。可母亲挽住我的手,强拉着走出了派出所。
打那以后,母亲总会坐在楼顶,深情地看着远处飘起的缕缕炊烟。有时,我们也会坐在一起,陪她一起看炊烟袅袅,一起回忆过往。小时候,母亲总是扎着围裙点燃起灶火,灶膛门前,火光映红母亲的脸,她把一根根柴禾添进炉膛,将锅里水烧沸。我们转悠在一旁,时不时被呵斥着走开。若遇下雨潮湿天气,满灶膛的烟雾呛得我们直打喷嚏,母亲,一把拽开我们,弯下腰,单膝跪地,噗嗤向灶膛吹风,不多久,火燃烧的很旺。
有了炊烟,就有了村庄。它是村庄最平凡的生活写照,是乡村最灵动的诗歌语言,是村庄活着的深呼吸。它是漂浮在天空的云朵,它的随意舒展就是一幅村庄宁静祥和的生活画卷,彰显着农村的草木闲情。
夕阳西下,晚霞烂漫,袅袅炊烟从绿柳围裹的老屋升腾起,宁静、纯洁、轻盈、缥缈。弯曲的乡路上,走来扛镐荷锄归家的男女老少,白色的羊群,游动在绿色的地毯上......
以前庄户人家,家家户户烧水做饭都是柴火,一日三餐烟囱里都有一股青烟冒出。那丝丝缕缕的青烟升起在空中,别看它寂静无声,有时弯弯曲曲,婀娜飘逸;有时轻云直上,直冲霄汉。每当乡村中炊烟升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传出呼唤子女或是在田间地头劳动的亲人回家吃饭的声音,那声音伴着炊烟的升起在乡村上空回荡。
母亲告诫我们,饭菜有咸淡,凡事有轻重,炊烟好像一根线,系住对家的牵挂。
炊烟飘起,便是对子女的深情呼唤;炊烟升起,便是家人团聚开始。炊烟里,有家的味道,更有情的芳香。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为解母亲之乡愁,每年她的生日,我们一家子驱车到乡下,打开木门,燃起一堆柴火,做一顿柴火饭。餐桌上,虽是粗茶淡饭,却情意浓浓。
荣誉不能丢
“好吧,明天搭乘你二叔的车进城。”经我们再三邀请,母亲终于答应进城和我们一起居住。
她将干土豆片,黄豆,豌豆,腊肉……能带的尽量带上,塞满了后备箱,连前排的座位都被东西填满。母亲只能躲在一角,好像藏躲洞穴的老鼠一样,机灵的转动着眼睛,时不时和二叔搭讪,幻想自己在城市的生活。
“儿子,你早点下楼来搬东西,带的可多了。”母亲在电话中催促着我们,话音带着些许小激动。
我们答允后,随即下楼,在大院门口,满怀欣喜等母亲。
车子在我们眼前停下。二叔随即下车,替母亲打开车门。母亲嚷着:“二叔,小心点,东西别掉下去摔坏了。”我赶紧取走抱在母亲怀里的大包小袋。
从车上卸载下来的东西,放置一地。母亲忙碌的拎着袋子,清点。她边拎袋子,边介绍,介绍完就递给我们搬走。
“一袋豌豆粉,一包干土豆片,一碟花椒粉,一盆化猪油……”母亲说的唾沫横飞。爱人见状,递上一瓶水,让母亲解解渴。
她接过瓶子,仰起头,竖着瓶,咕咚饮起来。喝完,用手在嘴上一抹,笑呵呵地说:“还好,东西没有落下!”
她坐在石墩上,歇息,守东西。我们像蚂蚁一样,慢慢地将母亲从乡下带来的东西,一一搬了回去。在母亲的脚边,一个泛黄的麻袋,我拎了拎,有些沉。便问:“妈,啥东西啊!”
“那是,你的荣誉本!”那一刻,母亲拖长语气美滋滋地说。“荣誉证书?”我向母亲确认到。
“对,你的荣誉证书。自己的荣誉,你得自己扛。”她边说边拎起麻袋一角,帮我抬上肩膀。
我特别感兴趣,回到家中,就拆开口袋,取出一看,红色的荣誉证书,泛着金黄的获奖证书,老师批改的作业本。
“妈,这些有什么用,白费您的力气。”我拿起一大叠作业本询问母亲。
她瞥了我一眼,说:“母亲是个细心之人,况且是我儿的荣誉证书。怎么丢呢?”
我拿着掉角缺页的作业本说:“您看,这些本子哪是什么荣誉证书?”
“不对,不对!”母亲否定了我的意见。她抢过我手中的作业本,随手一翻,指着内页上红色的标记说:“你看,给你打A,这就是肯定,就是表扬,难道不是荣誉吗?”
我拗不过她,只好认同母亲的观点。她吩咐我整理收藏好这些证书,意味深长地说,“当初,就是你的这些作业本,成为了左邻右舍孩子学习的榜样。是你的荣誉,更是我们做家长的荣誉。你为我们挣回来好多面子!”她顿了顿,继续着美好回忆。
自从参加工作,得到的证书少了,拼搏奋斗的激情也不像从前那般高涨了。父母的一番话,就是最好的荣誉证书,我们怎么能丢呢?
我把荣誉证书整理收藏好,期许新的荣誉证书递给爸妈,让他们再微笑一回。
痛的时候叫声妈
“妈,痛!”李娟捂着被铅笔刀划破的口子,向妈妈哭诉着。
妈妈取下眼镜,放下针线,凑过来,翻看了下李娟手掌。用嘴向伤口轻轻地吹风,并安慰道:不痛了,不痛了。
几声“不痛了”,好像是镇痛药,真不痛了。李娟默默地注视着妈妈,很想扑上去,凑近耳边说声谢谢。不料,妈妈却挥了挥手,招呼她:“继续做作业。”
日子是最好的创可贴,母爱是最好的烫伤药。
一日,娟子在取开水时,不小心将开水倒在了脚背上。娟子捂着脚,大声地哭嚷:“妈,好痛!”
一声好痛,叫的妈妈眼角的泪水犹如泉涌,一下子冒了出来。她打来一桶冷水,边将娟子的脚浸入冷水,边向桶里吹风,边安慰道:“不痛了,不痛了。”
看着满眼泪花的妈妈,娟子擦干自己的眼睛。她想把妈妈抱紧,而后在妈妈的脸上亲吻一下,说声谢谢。可,妈妈站起来,走进卧室,去翻找烫伤药。她转过身去,擦拭了下眼眶。
一次又一次欲说的谢谢,都被卡在了嗓门,咽回心里。娟子总觉得自己亏欠母亲的,不仅仅是一个拥抱和一声谢谢,而是一生都无法回报的爱。
爱是会传递的,从外婆开始。记得有一次,母亲外出活动,扭伤了腿,外婆得知后,比谁都急。看着肿胀的腿,外婆把它垫在手里,用嘴轻轻地向受伤处吹着风,并心痛地说:“不痛了,不痛了。”妈妈嘿嘿一笑,回敬她的母亲说:“妈,看您说的,把我当三岁的小孩了。”
“有妈在,你就还是孩子。痛的时候,叫声妈!”外婆边说,边用那瘦得只剩下一张皮的手拍打着母亲的手。那一刻,母亲眼含着泪水,很想把妈妈抱在怀里,说上一声谢谢。可,外婆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去抽屉中寻找跌打止痛药。她侧身的片刻,眼角分明闪着泪花。
这一幕,总是那么熟悉,又总是那么给人无限感动和温暖。
痛的时候叫声妈,外婆说是她的口头禅,没想到妈妈也用上,且代代相传。
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像是一剂良药,治愈伤痛的同时,又滋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随着时光远去,李娟成家立业了,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当女儿溜冰不小心撞到了鼻梁,娇声地哭到:“妈妈,好痛!”李娟边向鼻梁处吹着风,边安慰道:“不痛了,不痛了。”
女儿穿好溜冰鞋,转身而去,说了声“谢谢”。那一刻,李娟的泪水夺眶而出。
她冲着女儿嚷道:“团团,痛的时候叫声妈!”她静静地坐在木凳上,心里想:原来,每一个妈妈都一样,都有一句自己的口头禅。
“妈妈,好痛。”女儿过来,向妈妈撒着娇。
种畦小菜等儿归
父亲退休后,便携带母亲归隐田园,过上了闲适自在的农耕生活。
他们拥有一方小院,背依着青山,面对着万顷田园。打开窗子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泥土清香和菜花的芬芳,能隐隐听到风吹麦浪的声响与鸟儿的欢唱。父母在小院里种满石榴、核桃、柿子、苹果,在田园里摘韭菜、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玉米。
随着木门咯吱一声,黎明被父亲一手推开。苍翠的山岚,山头的日出,谷间的雾海,村庄的炊烟,尽收眼里。枝头鸟儿的清唱,竹林里的公鸡打鸣,禽舍的热情狗吠,山涧的涓涓细流,声声入耳。在村庄,看得见云卷云舒,听得见花开花落。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父亲拿着镰刀,在房前屋后找来干枯树枝,陪母亲烧火做饭。母亲,手挎篮子,在田间地头摘菜,伴父亲一日三餐。
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何等幸福。在每个季节,母亲在电话中,嚷着我们买好应季的胡萝卜、白菜、西红柿、茄子等种子,托人捎回家。父亲在前挖坑,母亲在后,洒下种子,在门前的田里种上。
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邀请我们回家,共同过节。电话中,母亲说:“你们来的时候,什么都不用买,满园子的萝卜、白菜、茄子,应有尽有。”
父亲在一旁附和地说:“你们空手而来,让你们满载而归!”说完,就是一阵铁锄碰撞的声响。
回到乡下老家,房子依旧,青山依旧,流水依旧。只是屋子周围,多起了果树,田园多起了花香。
只见母亲和父亲,穿着粗布衣,戴着草帽,手把锄头,在地头不停地劳作。见我们招呼,他们把锄头立在身前,眯缝着眼看着我们,微笑着说:“你们看,这个菜园!”
她手指的方向,是一大畦菜地。白菜白嫩的像个乳娃,西红柿挂在枝头好像红灯笼,青紫色茄子好像杂技演员在倒挂金钩,青嫩的芹菜像在排队演练……孩子的一声惊呼,惊起一群鸟雀,它们站立在枝头,不停地鸣啾,不知道是受到了惊吓,还是在以热情的方式在欢迎我们。
孩子蹲下来,揪着萝卜头,招呼着我们跟在身后,拽住衣角,和他一起拔萝卜。大家齐唱儿歌《拔萝卜》,逗乐了左邻右舍,在一片其乐融融的笑声中,爱像阳光,温暖了每个人的心。做完游戏,父亲领着孩子去看他的果树,我们则陪着母亲打理菜园。摘菜的时,母亲说:“别看有虫眼,这个是最放心的菜。”一旁的父亲跟着补充了一句:“菜虫都敢吃,肯定是放心菜。”说完,嘿嘿笑个不停。
那一畦菜,正在啜饮清风,敷贴阳光。母亲边摘菜边和我们唠嗑:“和你爸没话的时候,我就和这些菜打交道,跟菜叶上的虫子说说话。聆听自然的声音,净化内心的浮躁!”
爱人说:“您别种了,要吃菜,买了带进来不就得了。看您穿的衣服一身灰!”说完,她轻轻地拍打母亲裤腿上的灰尘。
母亲笑道:“别看种田,让我活动了筋骨,更懂得了很多道理。比如说: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懒。做任何事情怠慢不得,你怠慢,它会用怠慢的方式怠慢你。”
“我们种一畦菜,就是等你们回来。用绿色的方式,来享用家的温馨。”父亲的脸上,全是欣喜的色彩。
孩子拽着母亲的胳膊说:“带回家的菜,早就焉了,不新鲜了,奶奶!”
“孩子,菜虽不新鲜,但我们对你们的爱从未枯萎。”母亲转过身,握住孩子的手,深情地说。
孩子眨巴着眼,希望他们把爱说的明白点。爱人对孩子说:“你看,奶奶的裤腿,这些菜都是他们用心种出来的,我们吃着健康。”孩子恍然大悟:“哦,明白了,爷爷奶奶的爱没有污染!”
吃过晚饭,我们话别父母。在车子的后备箱装满了瓜果蔬菜,等下一个节日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