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9-04

别让“鬼妈妈”得逞

作者:李芬 时间:2020-09-04 阅读:280


   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极速进步,在南高原的大山深处,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却不懂得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越是望子成龙,越是与孩子隔着深深的鸿沟。
  因为当了班主任,同家长沟通的机会更多了,接连几次的劝返,能深刻感受到父母的期盼(尽管也有家长不配合,但终究是少数,需要在劝学道路上打“持久战”),然而一些孩子却无心向学。
  那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两年前,他的妈妈带着一岁多的妹妹突然消失了,家里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爸爸的肩上,而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上小学。十多岁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从学校跑了,直接跑去了广东。
  他的爸爸告诉我,他希望孩子多读书,希望他成才,所以去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的工作人员陪他一起去广东亲自把孩子带回来了。可是被强制带回来的孩子怎么也不肯再读书,整天在家里做家务,照顾两个上小学的妹妹,也不对家人说什么。
  那天,家访的老师到了他家,他在洗衣服,我们说他还没毕业,也未成年,所以需要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然而,他却拒绝了。后来,他的婶婶告诉我们,他的小妹妹学习不错,我想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应该是想让两个年幼的妹妹,在失去妈妈,爸爸外出务工后,至少能够得到来自哥哥的爱护。最后,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最终答应了回学校继续学习。
  其实,如今的孩子,都懂事得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大山深处的人们思想文化落后,便不知如何交流,孩子的心里话也不知道怎么对别人说,甚至觉得说出来会被别人笑话。家长们则都忙于挣钱,能够倾听孩子心声的家长少之又少,大家总是忙忙忙,忙得忘了孩子是需要教育才能成才的,忙了忘记成年人也需要学习。所以,家长和孩子之间往往隔着碧海汪洋。
  二零二零年五月九号晚上,我正在专心备课,突然手机响了,我一看是家长发起的微信语音聊天,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家长一般都是电话联系,很少有微信语音通话的情况,想了想,还是接通了。才接通,就听到电话那边撕心裂肺的大哭。
  我说:“喂?你好!有什么事吗?”问了好几次,对面才抽抽嗒嗒地说:“老师,我是黄某某,我不读书了。”接着上气不接下气的大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着急地问:“你遇到什么事了?冷静一下慢慢说。”她一边抽抽搭搭一边说:“我下午放学回到家,把衣服洗了,我妈妈就不停地骂我,还叫我给您打电话,说我不读书了。”边哭边说,断断续续,让人心里难受极了。她是我们班的学生,听老师同学反应,初一的时候,她很调皮,是一个惹事精。可是在我的印象里,她乖巧懂事,每一次作业不会让老师催,作业书写工整清洁,不会扰乱课堂纪律,成绩虽然不是最好的,可也是典型的乖乖女。
  在第一天见面之前,我已经大概掌握了我们班同学的基本情况,所以第一次见面时,我便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我都认识,但是那是以前的你们,我希望在我们班,认识新的你们,认识不一样的你们。你们点子多,说明你们的脑袋很聪明,你们的聪明也绝对不是只会搞怪,我相信你们会变优秀,我相信你们不会让老师失望的!”似乎被批评习惯了,突如其来的夸奖,让他们都抬起了头,不停地点头。
  以后相处的日子里,那些曾经被打上“调皮鬼”“顽固不化”标签的孩子,大多成了我的小帮手,作业会按要求完成、班集体活动积极。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不会做什么违反课堂纪律的事。他们在课堂上爱说话,我便把课堂变成了抢答赛,即使调皮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都在比速度,比学习的速度、比说话的速度、比站起来的速度,一堂课往往很快就过去了,他们还意犹未尽的样子。那些从前从来不认真听课的孩子还调皮地说:“怎么?就下课了?这么快?我还想听课呢!”往往惹的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同学们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我常常对他们说:“我们普通,却又不普通,我们班同学成绩总体来说比较差,但是活泼,脑子灵活,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一定会绝地反击的,相信我,也相信你们自己!”或许这就是人性,无论是谁都喜欢听好话,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他便如你的愿一无是处,如果在他能力范围内,你夸奖他、肯定他,他真的可以创造不一样的惊喜。的确,在多次考试中,我们班在同年级中成绩是最好的,好几个科目也常常是第一名。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肯定,我的工作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看过动画片《鬼妈妈》,影片中,小女孩的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他们根本没时间陪伴孩子,即使是吃饭,也只是随便应付一下,小女孩觉得无聊,她想要美味的晚餐、想要能陪伴她的爸爸妈妈。好奇的她只能自己玩自己的,后来,她进了一个被禁止的门,在那里,她得到了她期待的一切,而且沉溺于其中,后来,禁门中的“妈妈”拿来两个纽扣,让她缝到眼睛上,说只有这样做,才能一直享受幸福,犹豫过后,她果断拒绝,并奋力抗争,终于打败了鬼妈妈,逃离了小屋子,回到了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妈妈,在现实中也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
  其实,当我们对孩子不理不睬时,已经有一个“鬼妈妈”虎视眈眈,它会把孩子带走,试图改变他的本性,不是所有孩子都像动画片里面的小女孩一样能在最后保持清醒,不被迷惑。许多孩子之所以变坏,往往也是父母和老师将他们推进了“鬼妈妈”的怀里,自以为了不起的大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罪魁祸首。
  教育界倡导“爱的教育”,我想也是有道理的,毛母笔下那个被老师说不是弹钢琴的料的孩子,最后成了钢琴家。历史长河中,许多奇迹都是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却因在人生中遇到了一个肯定他、鼓励他、耐心引导他的人,而变成了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所以,对于学困生、后进生和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舍得花时间,敢于肯定他们,才不至于让“鬼妈妈”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