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09-09

村医刘仕菊:“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扎根”

作者:文旭 时间:2020-09-09 阅读:179


 

刘仕菊在为患者看病

  她是一个80后,10多年来,她跋山涉水,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一句诺言,用发自内心的爱,牢牢守护乡亲们的健康。责任、担当、使命,是她刻进骨子里的词汇,她就是龙场镇营田村村医——刘仕菊。
  走进龙场镇营田村,溪水潺潺,高山青绿,在村民陈代权家里,身穿白大褂的刘仕菊正忙着给老人家测量血压,送医送药。
  “像这样不付点钱不行啊。”
  “那个药本来就是不要钱可以领的。”
  “好的。”
  “药吃完后,还需要的话,就打电话给我,我再给你送来。”
  “好的,好的。”
  给老人量完血压后,失明多年的老人紧紧握住刘仕菊的手,言语中满是感激:“前次她开车来接我去看病,现在她又给我送西咪替丁来,只要我需要,她样样药都给我。虽然我看不到她的模样,但是我知道,刘医生,好的很!”
  嘴里喊着刘医生,可在心里老人早就把刘仕菊当成了自家的亲人。村里患有高血压的村民聂占妹告诉记者,刘仕菊随时都在,一直都在,有她在身边,心里真的很踏实。“对家人、对邻居都好得很,对什么人都好得很,她很关心我们,白天没时间来,晚上都要来看看我们。”
  告别聂占妹后,作为家庭签约医生,刘仕菊又朝着下一家需要回访的村民走去。如此循环,刘仕菊已在营田村坚持了10余年。2008年夏天,和男友一起来到营田村的刘仕菊,面对“求医若渴”的乡亲们,她许下了承诺。
  刘仕菊说:“我的承诺就是,将来我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开个诊所,开第一家诊所,特别是周边的这些女人们,她们生病,她们也不好意思去跟别人说,我觉得这个地方不仅仅是缺医少药,更缺一个女医生。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扎根。”
  营田村,离龙场镇大约17公里,未修建通村通组路之前,整个村都被沟壑纵深的大山阻隔成一座“孤岛”。
  刘仕菊告诉记者,这里的人们想出去买药相当困难,我刚来时全村就只有3辆摩托车,我就想着要在这个地方开一个诊所,尽量用我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
  行路难,看病更难。当时年轻人寻医问药需翻山越岭到公路上,再拦车去镇里,年迈的老人生点小病却只能忍着、拖着,刘仕菊看在眼里却疼在心里。为了履行当初的诺言,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在七星关城区医院工作的机会,在营田村开办了第一家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室。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刘仕菊与村里的1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需要对30多位慢性病人定期回访。长期走访治疗,她掌握了村里的情况,对于经济困难的乡亲来看病买药,她从来不收取费用,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她还会撒谎说:“这些药都是国家免费配送的,不要钱!”
  “虽然我没有赚到钱,但是我觉得值了,这样做我是心甘情愿的,即使我没有钱,我都可以去借,不管怎么样,一定要保证他们有药吃。”刘仕菊说得很平静,但是让记者肃然起敬!
  10余年的付出,刘仕菊也收获了乡亲们的真心。有的老人会给刘仕菊送一点自家种的蔬菜,也有乡亲会悄悄地在卫生室门口放一些鸡蛋,这些发自内心的爱时刻感动着刘仕菊。
  刘仕菊说:“让我感动的真的很多,他们认为特别好的东西,都会给我留着,或者送到卫生室来给我。我觉得不应该收他们的东西,但是不收的话,他们就不高兴,一定要我收下他们心里面才好过一点。”
  在刘仕菊心里,乡亲们和她早已不是医患关系,而是无法割舍的亲情,这种爱来自于责任,来自于担当,更来自于初心和那一句承诺。
  如今,在招商局集团的倾力帮扶下,营田村也建起了“幸福乡村卫生室”,医疗设施和药物更加齐全。刘仕菊说,接下来将在中医方面多下功夫,让这里的儿童尽可能远离抗生素、激素,“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扎根,继续送医、送药、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