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八佰》有感
作者:长夜未央 时间:2020-09-10 阅读:233
原定去年上映的《八佰》,管虎筹备十年,拍摄5年,三度中断又重启,经历了撤档风波,又经历了疫情,终于蹒跚着来到了万达IMAX的屏幕前。戴着口罩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落座,才发现椅子换了,想回忆一下上次来电影院看的是什么片子是多久以前?已经大脑一片空白。从万人空巷到勉强可以四处游走,这半年多的日子无法回望是怎么熬过来的。影业更是,好容易从冰天雪地里解冻,弱弱的排片场次简直不忍多看两眼,连小柜台里的爆米花和可乐都自带悲凉视效,幸好观众永远热情,基本满座。“龙标”跳出来的时候内心还是滚烫了一下,生活再艰难,也要有道光。
1937年9月初的上海,中日两军开始生死搏杀,已然将城市变成了废墟,砖头瓦砾也盖不住那些烧成焦炭的死尸,天空暗沉,硝烟伴着雨滴狠狠打在“小湖北”和“端午”的脸上,让人忍不住跟着瑟瑟发抖,这群操着浓重湖北口音的保安团新兵,稀里糊涂一头栽进这废墟里面,他们要去的地方,叫四行仓库。
这是一场不可计算生存概率的战斗,蒋介石尽遣70余万国民党精锐之师,面对海空占绝对优势的日军,两个多月下来,伤亡巨大,败相已露。10月26日,鉴于在上海闸北地区抵抗已日趋艰难,蒋介石决定撤出该区绝大多数部队,去防卫上海西部郊区;同时命令顾祝同将军让其麾下的八十八师单独留守抵抗。因为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将于11月6日召开会议,蒋介石希望以八十八师的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说到底,四行仓库只是个舞台,“八百标兵奔北坡。”赴死,只是一场大秀。隔着一条苏州河,是英美租界,隔岸观火这个词,从来没有这么具象过。河的对岸,歌舞升平,而河的另一边,人间炼狱。导演管虎很会找戏剧冲突的点,毕竟这场被围观的战争,还未打响就已经很“电影”了。四行仓库里,谢晋元的守军只有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这一个加强营,加上保安团的散兵游勇,共计452人。而他们的对手,是以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的松井石根亲自指挥的日本王牌军第三师团。生死胜负已无悬念,但是四天四夜,他们用自己的血肉坚守,诠释了什么叫“丈夫许国”。
人物群像里面,第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王千源饰演的“羊拐”和姜武饰演的“瓜怂”,一刚一怂的强烈对比,在每个战斗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你能说他们谁比谁更英勇更正确吗?一开始他们互相憎恨,拿刀割脖子,但是在死亡的阴影面前,瓜怂也可以为了救“老算盘”脸颊被打穿,电梯诀别的时候,“羊拐”也会眯着眼睛无比温柔的问瓜怂“女人到底是什么滋味”,实际上传递给我们的,是生而为人对生命最原始的留恋。说到“老算盘”,一开始真的没认出来是张译扮演,缩着肩膀披着长发随时瑟瑟发抖的“老算盘”,把贪生怕死演绎的入木三分,谁敢信这是在《红海行动》里面一顿操作猛如虎的杨锐?全片演技一百分。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陈树生们捆着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往下跳,血肉横飞的场景炸开了所有人心中的钢板。恐惧,是面对死亡最真实的反应,不得不说管虎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到位,剧中所有的冷雨、弹孔、血浆、断肢、刀口,都包含着最真实的疼痛和恐惧,用心关照最真实的人性——怯懦、害怕、自私。正是因为刻画好了这份可以和观众共情的疼痛和恐惧,然后再去克服这尖锐的疼痛和恐惧,才更好的诠释了在面对民族苦难的时候,四万万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可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本片的内核,虽然一河之隔,但在四行仓库里坚守的军人们的浴血奋战,在租界里的杨慧敏、蓉姐、刀子、大学教授们的“太他妈欺负人了”,戏台上老班主的身后多次大特写的四个大字“浩气长存”,身骑白马的“端午”幻化成长坂坡的赵子龙……种种悲壮,皆是映衬。
影片也有僵硬的地方,护旗是重头戏,虽然技术原因做了高糊处理,旗帜升起的瞬间还是相当热血的,但一定要安排一架敌机被机枪击中就有点牵强了,也可以理解为推动剧情需要。据说还有删减部分,所以也可以把虎头蛇尾的部分统统归到删掉的部分里面去吗?比如说那些最终留守掩护撤退的人,虽然知道十死无生,但是没有给个交代,略遗憾。有的细节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影片没有去碰,也很理解。但是还是很想看到他在《斗牛》里面的神设定,比如难民们想要杀牛吃肉的恩将仇报;比如牛二看着那些难民踩在地雷上被炸死后,狰狞哭泣的脸;比如战争结束了牛二终于下山还牛,被告知不需要的荒诞无奈;就是那种站在既定事实上,给你的心撕个浪漫的破洞,再给一床现实的破棉絮堵上,还脏兮兮又四面漏风的感觉,他擅长,但是这次没用。
其实不是太喜欢写这样的正片影评,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写成支部主题活动心得体会。但在影院热泪盈眶看完影片后,情不自禁提笔一气呵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祖国的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影片给7分吧,多1分给疫情防控大背景下严格的座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