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是根基 团结促发展
作者:唐爱梅 罗纱 时间:2020-09-28 阅读:182
党建是根基 团结促发展
——石门乡团结村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记者 唐爱梅 罗纱
石门乡团结村是地处偏远的深度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破碎,气候常年以雨雾天气居多。在“夹缝”之中谋生存、求发展,团结村党支部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特色发展致富之路。
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使党支部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教育党员的学校、攻坚克难的堡垒,团结村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全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治理体系,对全村21名党员进行“积分管理”,每月进行考核督查,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质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激活基层党组织,增强基层组织力,团结村将党员纳入“积分管理”,明确党员日常积分细则,党员通过参加学习、提出建议和意见、完成组织交办任务、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式获取积分,将积分结果每季度进行公示,并作为党员年度评先评优及评定等次的主要依据,以此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深入推进乡村治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今年70岁的老党员余启全如今依然保持着学习热情,他积极参加村党支部开展的活动,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古稀之年的他还是团结村坪子头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主任,为了方便联系群众,宣传党的好政策,他学会了使用微信,经常通过微信平台分享理论学习经验。
余启全说:“我们党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平时开展工作,负责将工作内容传达到所管辖的自管委中去,动员村民们积极参加。”
团结村大胆创新,针对乡村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勇于亮剑,依托自然村寨成立村民自管委,践行“三级自治”试点改革。根据自然村寨分布情况,下设8个自管委、32个“十户一体”,覆盖全村421户1685人,实现小事在“十户一体”内解决、急事在自管委内解决、难事在村委会解决,带动群众抱团发展,做到村事村管、民事民办,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巩固基层建设。
“实施‘三级自治’以后,村内实现了‘三个轮流’,即集中轮流接送孩子上下学、轮流打扫环境卫生、轮放牲畜。”团结村党支部书记胡钧溥说。
“三级自治”进一步缩小管理半径,打通管理神经末梢,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村支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成员挑重担、十户一体齐参与、人民群众做主人”的村民自治新格局,同时推动村民实现抱团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路上,团结村积极探索“党建+”管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凝聚了群团力量,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
“管理到位,发展快当,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老百姓日子好过了。” 余启全深有感触。
团结村党支部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求实现组织设置更优化、领导班子更有力、党员队伍更有活力、制度机制更完善、干群关系更和谐、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目标。
群众生活更幸福,关键在于有持续发展的产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团结村地处偏远,耕地稀少分散,村党支部一直试图在贫瘠山乡摸索一条致富之路,让村民有立身之本。
胡钧溥说:“我们党支部经过几年的探索,又结合了本地气候以及土地的实际情况,发现种植大蒜和养殖是比较适合在本村发展的。”
团结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规划今年秋冬季种植200亩紫皮大蒜,已种下100余亩;在养殖方面,鼓励村民除养殖牛、羊外,学习养蜂技术,目前全村已有80余户农户参与养蜂。
陈胜芬是积极参与种植大蒜的农户之一,对于44岁的她来说,种大蒜是一家人油盐酱醋和学生零花钱的来源所在,种植一亩大蒜,收入在4000元以上。
陈胜芬说:“种大蒜收入还可以,经常有人上家里面来买,我打算不卖蒜种了,留着明年自己种,把2亩地全部种满。”
团结村大蒜产业以销售蒜种为主,经过党支部近几年不断外出拓展市场,已有一定的口碑和名气,邻近乡镇有不少商贩直接上门购买。
“销售是供不应求的。”胡钧溥说,今年团结村将调整思路,让大蒜产业真正在群众中发展起来,党员干部逐户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种植紫皮大蒜,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则负责大力拓展市场销路,打响紫皮大蒜这一品牌,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团结力量大,团结村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党建+”综合管理模式,披荆斩棘,自我革新,通过党支部引领带动,推进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