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儿时中秋节
作者:姜仕贵 时间:2020-09-29 阅读:205
下班回家,途经小城中心的街心花园,看到好多人排着长长的队伍在购买月饼。这不,离中秋节还有好几天,就已经掀起了“购月饼”热潮。
“快到中秋节了,一想到小时候家里买了两个月饼也要分着吃的时候,心里有点堵……”这是微信朋友圈一朋友发出的动态信息。“你们家还买得两个月饼大家分着吃,小时候,我们家是一个月饼都没有呢!现在回忆起来甚感悲凉呢!”我深有感触地在下面及时作出评论。很快,朋友回复我:“同命相怜”,还发了几个相互拥抱的表情。
还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对于我们生长在农村的家庭来说,最奢侈的过节礼物就是花生葵花了。八月间,正是花生葵花成熟的丰收时节,每一家的围墙上、院坝里、瓦房上都是一大片一大花生葵花的身影。为了中秋节有好吃的,有的人家就把花生籽扯下来,放在太阳底下烘晒,以便在中秋节那天用铁砂炒来吃,这可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食物了。还在铁锅里翻炒时,大伙就围在四周观看,七手八脚的,一会儿你伸手进去抓一把,一会儿他伸手进去抓一把,大家借口都是说尝一下到底熟了没有。看见花生壳开始发黄发黑,里面的颗粒可以去皮的时候,证明火候恰到好处,就可以出锅了。找来事先准备好的筛子把铁砂筛下去,就可以用大碗、印子或者盘子把花生盛出来吃了。
一大家人拉上小板凳围坐在一起,最中间摆放的就是花生和葵花,大家一边拉着家常,话题几乎年年不变,那一亩三分田的稻谷长势怎么样啦,那半坡地的苞谷收成怎么样啦,孩子们上学成绩怎么样啦,亦或是寨子里哪家发生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啦。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口渴了就起身走到水缸里用葫芦瓢舀上半瓢山泉水咕嘟咕嘟酣畅淋漓地喝起来,接着又坐回到小板凳上继续拉家常吃花生葵花,这样一直到深夜。很多时候,都是在爸妈“明天还要读书呢!你们这些娃儿些还不赶紧睡觉!”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下,我们才很不情愿地去烧水洗脚睡觉。奶奶和母亲收拾残局。不时,对面山寨传来一阵一阵忽明忽暗的犬吠声,证明,这已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了,好多人家都已经歇息了。
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在中秋节这天,人们都会选择和家人团聚。还记得有一年的中秋节,父亲去了隔壁乡镇的烟叶站打烟包,我们一家人早早就准备好了饭菜和花生葵花,就等父亲回来和我们一起团聚,可是天都黑了,父亲还是没回来的迹象,母亲安抚我们几姊妹说,父亲应该是加班了,正在赶回来的路上。等得不耐烦了,我们几姊妹就跑到对面山寨的垭口等着,一边赏着月亮一边估摸着父亲应该快来了,一看见有人路过或是听到脚步声,我们就激动不已,欣喜若狂,仔细定睛一看不是父亲的时候,一阵阵失望的感觉油然而生。
“来了,来了,是爸爸”,弟弟指着不远处突然大声尖叫起来。父亲听到我们几姊妹的声音后生气地说:“你们不在家好生做作业,跑来这里干嘛!”顿时,我们欢呼雀跃起来,跑上去拉着父亲的手,高高兴兴地往家赶。我们吃过晚饭,拉上小板凳围成一个圆圈,把炒好的花生葵花摆放在最中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父亲站了起来说:“只要你们几姊妹听话好好读书,今天我有一个好东西给你们。”“嗯嗯嗯,今年我保证拿奖状回来给您们看。”弟弟最先响应,我们也紧跟着一一作出响应。父亲很神秘地伸手从衣服内包里摸出两个圆圆的粑粑,由于我们是第一次见到,不知道叫月饼,包了一层薄纸,纸上浸透着油迹,父亲叫大姐分一下,保证每个人都要有一份,我们全家八口人,一个分成四等份,刚好八份。“爸爸,这个粑粑好好吃哟!我还要。”弟弟几大口就吃完了还叫嚷着。父亲只好把分给他自己的那一份又给了弟弟。我们都是第一次吃月饼,没有像弟弟那样鲁莽,而是像舔舐水果糖一样,小心翼翼地细嚼慢咽,不慎掉一点在地上,赶快捡起来吃了,有一种过大年吃肉的感觉。
父亲告诉我们,中秋节本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烟叶站加班,所以领导给每人发了两个月饼作为奖励。我们知道,父亲没吃晚饭还赶了那么远的路,自己却舍不得吃,留着回来与家人一起分享,让我们过了一个快乐且难忘的中秋节。犹然记得,那年我写了一篇《落花生》,弟弟写了一篇《中秋节吃月饼》的作文,都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了,我的还被拿在班里念给同学们听呢!心里美滋滋的。
今夜,我站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抬头凝视着天空,月亮又比昨晚圆了,意味着今年的中秋节又要到了。望着家的那个方向,一种甚是亲近的熟悉感油然而生。三个姐姐相继出嫁,养儿育女经营着各自温馨的家庭,奶奶离开我们好几年了,弟弟和我大学毕业后在离家有点远的一个小城工作。老家,住着年迈的父亲和母亲,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经营着那一亩三分地。
那年中秋夜,一轮圆月,一大家子,一碟花生葵花,两个月饼,看似朴素简单,却承载着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中秋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