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10

哈喇河镇:大黄梨变身脱贫“金果果”

作者:周星 罗莎 时间:2020-10-10 阅读:194


 

采收大黄梨


  金秋时节,走进哈喇河镇发沙村大黄梨种植基地,呈现在眼前的是果满枝头的丰收景象,沉甸甸的果实将梨树压弯了腰,随着一缕缕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射下来,大黄梨更加晶莹剔透,采摘和运输的工人穿梭其间,忙个不停。
  哈喇河镇大黄梨种植历史已逾百年,是中国八大名梨之一,也是中国沙梨系统中鲜食与加工兼用的品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哈喇河大黄梨果大、皮薄、核小、质细、汁多、酸甜爽口及耐贮藏等特点。哈喇河大黄梨不仅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今年还被列为全国消费扶贫产品。
  近年,哈喇河镇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建设“山水福地,秀美梨乡”为总抓手,按照126产业发展规划,以大黄梨精品示范园为龙头,围绕“一河两线六园”进行布局,真正实现了助农增收。
  基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带动周边村民种植大黄梨,目前已拥有600亩大黄梨种植核心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周边村寨村民零星种植大黄梨2万余亩。
  “双节”相逢,人间正欢。这两天前来梨园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兴致勃勃地穿梭于梨园中,一边采摘黄梨一边品尝,尽享山水田园风光。
  “这里的梨子口感好,含糖量高,吃起来又脆又甜。我们一家人趁着国庆假期特地来买梨,还准备带一些回去给亲戚朋友们品尝。”六盘水的游客马明晴说。
  马关华是基地负责人,看到今年丰收的大黄梨,马关华心里乐开了花。
  马关华说:“基地占地面积600余亩,种植大黄梨24000余株,今年预计产量在80万斤左右,产值600百万元以上,可带动周边4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马关华不仅种梨卖梨,还对大黄梨进行深加工。2015年10月,马关华的哈喇河大黄梨专业合作社梨膏生产厂入住威宁五里岗工业园区,利用互“联网+”模式销售,线上线下两条线齐头并进,今年仅7、8、9三个月黄梨膏线上销售就突破40万元的业绩。目前,五里岗的梨膏厂,每天能吸收当地群众50余人就业。
  哈喇河镇贫困户禄珍秀,由于没有技术且家里人口多,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现在,她在梨膏厂打工,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再加上家里种植的几亩大黄梨卖给合作社的收入,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如今,哈喇河镇的致富带头人马关华,从最初的卖黄梨到现今的深加工黄梨膏,形成黄梨膏初加工、深加工、销售一体的大黄梨产业链。不仅消耗了剩余的大黄梨,还进一步提高了大黄梨附加值。今年,预计生产加工梨膏40万瓶左右,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销往广州、成都等地,年产值预计1000万元以上,切实助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