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12

小城记

作者:吕彩云 时间:2020-10-12 阅读:233


   川端康成的《雪国》里有这样一段话:“沿着河流行驶不多久,来到了辽阔的原野,山巅好似精工的雕刻,从那里浮现出一道柔和的斜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淡淡的晚霞把整座山映成深宝蓝色,轮廓分明地浮现出来。月色还很淡,并不使人产生冬夜寒峭的感觉。天空没有一只飞鸟。”
  不知为何,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岛村和驹子如何在雪国氤氲的环境中邂逅、如何相知相恋,而是一个小城,想到小城的傍晚也有淡淡的晚霞,参差的山脉在淡淡的晚霞映衬下也是宝蓝色。
  小城就是贵州西部的“威宁”。
  走过外面的路,看过外面的风景,没什么不好,但是始终觉得生我养我的小城最难割舍。大概是因为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阳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大概是我觉得这里的时光走得慢,生活节奏很慢,车水马龙流淌得慢,草海浅滩里的水循环很慢,就连街角的樱花都散发慵懒的味道。
  小城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很多学校,威宁民族中学为其中之一。大概每个读书人和母校之间都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毕业之前我们总是嫌弃学校的操场那么狭窄、食堂的饭菜难以下咽、教务主任“凶神恶煞”、班主任总是偏爱第一名……但当我们毕业,离开母校走进新的领域,又不自觉地怀念曾经在母校里度过的时光,曾经微不足道的小事件现在看来是可以写进人生档案的“新闻大事件”,教务主任近乎歇斯底里的督促和教导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处世良方,因为感冒而趴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时班主任抚摸额头的一个动作成了我报考师范院校的催发剂……民族中学是我的母校,那个“我可以一天骂八遍但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民族中学始建于1939年,是当地历史沿革最久的高中学校,坐落在城市最喧闹的地段,街道车水马龙、繁华喧嚣,校园里却书声琅琅,里里外外像冰火两重天,却格外的和谐。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师生人数却不少,校园里没有很多植物,但从不觉得枯燥单调,原因是教学楼旁边的松柏格外高大,笔直地站在那里,春夏是富有生命力的绿,秋冬是满眼收不尽的金黄灿烂,而后归于最初简单的模样。
  小城最骄傲的名片是和滇池、青海湖齐名的高原湖泊“草海”,草海被称为贵州旅游皇冠上的一块蓝宝石”;有“高原明珠”、“鸟类王国”等美誉,是摄影爱好者绝佳的去处。中学时代,最盼望周末的到来,常常与朋友相约去爬凤山,而且一定是早早的去。路上行人很少,也没有车辆,空气微凉。不知为何,内心一直期待自己是当天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但是当我们踩过连绵不断的石板梯,来到半山腰的寺庙时,年老的和尚已经焚完清晨第一柱香,寺庙外的空地上,老人的太极已经打到高探马。通常我们会在庙里走一圈,不上香,但是会在许愿池旁边扔一枚硬币。许愿池很小,水清澈见底,水底有一个小小的罐子和许多硬币,罐子里却没有多少,大概是因为将硬币扔进罐子里并不容易,所以很多次都在尝试,只要扔进去,愿望就能实现似的。
  逛完小庙,前后也就十分钟左右,之后再继续爬山。寺庙以下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心急不得,寺庙以后就是相对平坦的盘山小路,像是小孩做好一件事情之后大人给了一块糖。爬到山顶并不轻松,但是从来不想中途返回。山顶上清凉的风拂过脸颊,时不时地会打寒噤,在山顶俯瞰会发现小城是真的很小,建筑挨得很紧,几乎没有空隙。
  然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小城背后的那片“海”,烟雾缭绕,波澜不惊,水鸟起飞又落下的瞬间,会觉得那一个角落就是传说中的仙境。春夏季节,草海里的水草绿油油的,站在山顶,似乎可以看见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偶尔碰到水草或者浮出水面,小小涟漪扩散开来,好一幅恬静美好的画面。秋冬季登上山顶,会被冻得瑟瑟发抖,草海水深部分会有一层薄薄的冰,整片水域雾气缭绕,群山也成青黛色,很静很静,有一种时光停止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