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12

威宁: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让群众搬出“满满的幸福”

作者:李云侠 时间:2020-10-12 阅读:218


   2016年,搬迁2117户10283人;
  2017年,搬迁3490户17684人;
  2018年,搬迁3713户18598人;
  三年,威宁共建房9785套,1478811.62平方米,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320户46565人,其中贫困人口7231户36292人。
  2018年8月,全县再次新增2万人搬迁项目,建住宅78栋4306套,拟安置200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000人。
  截至2020年8月,新增20000人已全部陆续搬迁入住,全县共有66565人走出大山,成为新市民。
  在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威宁6万多名群众阔别“山高水远,路长坡陡”的家乡,迈入城市打赢脱贫攻坚翻身仗的第一步。
  随着6万余名群众陆续平稳搬迁入住,搬迁工作临近尾声。搬迁后怎么办?收入从哪里来?威宁“四稳”建设提刀上马,破解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续写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
 
稳教育:搬迁孩子在新课堂放飞梦想
 
  “再也不用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了。”转到县城新学校后邹明固和妹妹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从海拉镇海元村到威宁小康馨区,从云南会泽县矿山镇小学到威宁第七小学,邹明固和妹妹感受到的改变不只是新家和缩短了的上学路,还有他大声说出的梦想:“到了新的学校,再也不用走山路上学,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去北京看一看!”
  曾经为了上学,邹明固和妹妹起早摸黑打着电筒翻山越岭去读书,光走完上学路就已经苦不堪言,上学只是为了能“多识几个字”。转到新学校后,上学的路大大缩短了,邹明固和妹妹有了学好学成考大学的理想。
  为了让邹明固兄妹这样的移民搬迁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学资源,威宁结合区域规划,在原有2所小学(棒木小学、五里岗小学)和1所初中(九三中学)的基础上加大教育项目投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所(五里岗幼儿园、朝阳新城幼儿园、五幼、六幼)、小学4所(七小、八小、九小、十小)、中学1所(十一中),并从全县各乡镇优选考调463名教师,充分保障搬迁学生就学需求。同时还建立了随迁子女转入安排机制,搬迁前即安排好学校与学位,保证随搬随读。
  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在安置点周边就学13324名,彻底改变了在迁入地上学距离远、路途艰、师资弱等问题。

稳就业:搬迁群众在新岗位谋求幸福
 
  包子铺老板刘高敏、陈记石磨豆腐坊老板陈邦国、擀面店老板黄佑光、威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靖、扶贫车间管理员许亚梅……
  在这一个个身份和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搬迁后创业就业闯出一片天的奋斗故事。
  乐业才能安居,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帮助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加速向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为了引导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威宁强化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工作,采取一户一档制定就业培训方案,培训搬迁家庭未就业劳动力,做到“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紧紧依托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内的入驻企业、县城周边“定向打造”的易地就业扶贫基地务工及外出务工、扶贫车间、公益专岗等多种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有效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和空间,千方百计保障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开辟绿色通道,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一大批搬迁群众通过开办理发店、餐馆、经营摊位、承包项目、跑客运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通过多种方式发力,目前,全县已搬迁的66565人,劳动力32130人,实现就业27151人,就业率达84.5%,除新增两万人中仍有517人因刚搬迁仍需务农收庄稼外其余劳动力均在二、三产业务工,搬迁群众依赖土地“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改变。
 
稳医疗:看病就在家门口 群众就医不再愁
 
  为了让搬迁群众病有所医,生活过得“顺心”,威宁进一步优化现有医疗资源,着力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县城安置点新建妇儿医院1所、(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