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黔中大地上
作者: 时间:2020-10-14 阅读:157
(上接1版)
这个暑假,蔬菜团队成员、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田山君投入到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与征集行动中,目前团队已普查征集地方名优、地方濒危种质资源300余份,“这项研究可以提升贵州在全国种业的竞争力。”
……
每位团队成员都以自身所长,因地制宜服务蔬菜产业。通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参与,农户不再是稀奇旁观,他们的种植观念逐渐发生着转变。
“刚去威宁的蔬菜基地,竟然发现农户在使用治蚜虫的药防治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农户不懂病虫害,随便用药的现象很多。”农学院教授张长禹谈及这两年的变化,他说,通过摸索病虫害发生规律,采取合适防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农户看到了实效,通过观摩展示,农户接受了绿色防控的理念,病虫害现象逐步减少。目前,蔬菜团队正在根据区域害虫特点“订制”天敌防控体系,以此替代化学农药产品的使用。
“用技术种蔬菜,就是不一样。”威宁双龙镇凉山村村民马洪邦说,自从在基地跟着贵州大学的师生种菜,以前下地带锄头铁铲,现在还要带本子和笔。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沾泥土,接地气,贵州大学蔬菜产业团队抱着一腔热忱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把课堂搬到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在田间地头的所闻所思所得,更加激发了他们与时代的同频共振的信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