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丁字口
作者:陈雪梅 时间:2020-10-14 阅读:278
改革开放之前,凯里老街丁字口,几十户居民,不过百余米长。多为一到二层木瓦结构的民居,房矮街自宽。以南北向垂直于东西向的水沟边街上。街面敞亮,常常铺满和煦的阳光。
丁字口是凯老街的中心区,也是老街最热闹的地方。我家的老宅门牌-丁字口22号。每天晨曦初露,炊烟袅袅,鸡鸣狗叫声、打水声、开门推窗声、马车叮当声、劈柴烧火声、人声哨声象一部小城交响曲,拉开了一天的市井序幕。拐弯处的米粉店,有的人坐在店内的方桌,津津有味、细嚼慢咽,有的蹲在屋外的墙根下,稀里哗啦往嘴里呼。大妈级的服务员在亲切地问蹲在墙根的苗族大爷:老者,你够没够?没够,再给你加点,加粉不加钱哈,拿碗来嘛……老者脸显腼腆、把碗送过去,憨厚地笑了。南门口莫家的魔宇豆腐上了摊位,雍家的白豆腐热气腾腾,陈家的甜酒汤圆在锅里翻滚,廉伯妈在自家门口,用手不停地翻动碳锅上的糯米耙,用带着浓浓的湖南口音,头重尾轻“锅烙耙两分钱一个”喊响半条街。王老者从上街挑着吊竹框,摇摇晃晃走下来,嘴里喊“碗……尔糕!碗……尔糕!三分一个,五分两个。”声音抑扬顿挫、极富韵律。锅烙耙和婉儿糕是我最爱吃的,初上小学,爸爸妈妈早上发个五分钱,那一早上的肚子都是饱足无忧的。还有上街丁字口何家油条豆浆,那绝对是原汁原味的味道。上海姑姑回来探亲用早餐,每家的特色都品一遍,回头率最高的,还是交待我这个小跑腿,买何家的豆浆油条。日复一日,生活中的坛坛罐罐、果蔬、肉禽都汇集于此。那时,丁字口是凯里最繁荣的商业街。
每到赶场天,凯里周边的苗族同胞,都肩挑手提,带上自产的各种农产品,汇集到老街丁字口和水沟边进行交易。满街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小商小贩在街两边正式架櫈铺板,象接龙式的挨着各家的门口排满街的两边。摊位上摆的主要是苗族女性喜欢的各种民族工艺品。有铮亮如雪的苗银,手工制作成的各式头冠、手镯、项链、佩饰。有民间手工挑花、刺绣、织锦的服饰,被带、花边,配套的各色丝线和花样图纸,汉族的棉布摊和传统蜡染布。苗族女性来镇上赶场,脸上胭脂抹粉那是必须的,精美服饰和仿古造型、曲线优美的发髻,不管穷富,发髻总插上一两朵鲜花、绢花,显得十分相宜。他们的口头语“有吃没吃,头饰保持!”美丽的发式总是比人实际高度要高出一、二十公分,成了赶场天丁字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小时候欢喜站在家门口的柜台上,看赶场天的热闹场景。
现在的丁字口,仍可看到银匠们的坚守和执着,经营着永不过时的各式苗银饰品、你还可以观赏到银匠们对银饰工艺制作全过程。日常的背带和苗服融合了现代的流行元素,更加简洁时尚。在这里随处可见竹编、缝纫、陶瓷等手工艺品,偶尔还可淘到早期的书籍和影碟。但是她没有新城区那么繁华和喧嚣,也没有像新建的民族风情园那么让游客青睐,这里只剩平凡的市井、低调的生活。与新区相比,除了赶集天,日常的丁字口显得落寂懒散、悠闲而知足。
每个城市不管如何发展和变化,都有自己的根和源。
凯里丁字口是老凯里市井的缩影和标志,是这座城市的根,这座城市的文化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