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山绿草丰 景美鸟欢人和
作者: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邹林 通讯员 欧德琳 刘腾飞 时间:2020-10-15 阅读:202
水清山绿草丰 景美鸟欢人和
——贵州草海打造生态环境“生命共同体”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邹林 通讯员 欧德琳 刘腾飞

生态修护后的草海一角。(记者 李玉荣 摄)
水变清了,山更绿了,鸟儿更多了,近日,贵州草海保护区管委会透露了草海生态修复取得的最新成效。
2013年,中国科协发现草海因泥沙淤积呈现衰减势头,发出若不治理多年后草海将不存在的警告。经过治理,草海已经重新形成水草丰茂、生态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草海仍然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又回到了万众期待夏天看草、冬天看鸟愿景之下。
这是践行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困扰草海多年的水源污染、水域缩小、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遏制和解决;
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典型范例——生物种类、水质健康等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和改善;
这是强化生态涵养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成功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2019年草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以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治理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诸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推动区域内职能部门、治理主体多规合一,实现草海保护区国土空间管理和自然资源开发配置有机结合,开启了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系统全面修复的新局面,绘就了草海水清山绿草丰、景美鸟欢人和的新画卷。
生命共同体前景美好
“北坡面山已经恢复了2500亩绿化面积,是隔离草海和城市人类活动的缓冲地带。”据贵州草海保护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高峰介绍,草海保护区现在主要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北坡的山体经过退耕还林,成为保护草海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
北坡山体改造即是环草海北岸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工程试点项目,紧邻草海。原来光秃秃的的荒山,山体破坏、岩石裸露、黄土贫瘠,每次雨后冲刷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不能为草海涵养水源,还带去湖底沉积物。
草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在保护区周边,重点实施4个项目,分别是环草海北岸集雨区面山植被恢复工程、草海鸭子塘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工程、草海实验区生态保护工程、草海退耕还湿地工程。
开展草海生态保护修复,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筑牢乌蒙山生态屏障,全面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诸要素,由此形成一个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生命共同体”。把维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作为核心,明确保护与修复目标,突出主导功能提升,立足主要问题解决,切实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造林涵湖推进了草海生态修复保护。以征收的五千亩土地作为植被恢复的载体,整个山体种满了各种树木花卉,荒山坡改造成了生态公园,山变绿了,景便美了,鸟儿来休憩觅食,城里人早晚在这里运动休闲,外地游客在这里避暑康养。
高峰讲起了他们怎样把荒山变绿山,“为了种上花草树木,这里山体几乎翻新了一遍。”由于这里的碱性、酸性土壤多,不适合植物生长,他们先把这些石渣土运出去,然后测土配方运进种植土、营养土重新铺上,改换后的土壤疏松通透、富含养分,土层换上了,还要给树木打坑,用石头垒拦水沟,这样才完成了种树前期准备工作。(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