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0-10-15

帮扶更精准 增收后劲足

作者: 时间:2020-10-15 阅读:196


 贵州聚焦重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帮扶更精准 增收后劲足
人民日报记者 万秀斌 苏滨 

  “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经验,也为各国政党致力于消除贫困提供了信心。”9月22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贵州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贵阳举行,来自拉美16个国家、7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200多名领导人通过网络视频连线参会,部分拉美国家驻华使节现场与会,大家对贵州脱贫攻坚的实践印象深刻。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为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攻坚贫困堡垒。自党的十八大到2019年,贵州贫困人口由923万人减少到30.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8%下降到0.85%。目前剩余贫困人口基本达到脱贫标准,未脱贫县基本达到脱贫条件。
  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转为减贫人数最多,贵州人民即将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在这种千年未有之变之际,贵州聚焦重点,以坚决打赢的状态书写着脱贫攻坚的贵州答卷!
 
  搬出大山
  告别苦日子,融入新生活

  一瓶洗发露,一桶菜籽油,外加一袋大米要多少钱?在贵州赫章县金银山社区,只要积分够,不需再花一分钱。
  下午4点多,家住金银山社区的付红,在等候孩子放学的间隙,顺道前往旁边的积分超市,用110个积分买了些生活用品,“自打社区实行积分制管理,买日用品都没咋花钱,得继续努力挣积分!”
  2018年9月,付红一家从山沟沟里搬了出来,住进了赫章县金银山社区的新楼房,“搬迁前住的是茅草房,睡的是用木板拼的床,种的是两亩石旮旯地……”
  “垃圾要么乱扔,要么干脆堆在门口;邻里之间也有矛盾,新社区有些乱糟糟的。”刚搬过来时,付红对眼前的新环境并没多少归属感,更谈不上融入,“大伙儿自由自在惯了,行为缺乏约束,社区显得有些散。”
  为促进彼此身份认同,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社区很快想出新招,实行积分制管理。“坚持党建引领,建起积分管理体系,辅以具体的奖惩标准。”金银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金刚介绍,在社区建立积分超市,通过积分兑换奖励的正向激励,改变陋习,促进社区治理。
  “大伙儿的积极性起来了,逐渐把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在这儿的绿化带、墙角都干干净净。”
  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凤羽街道的城南社区,也是一处移民安置点。由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社区通过修建文化广场、成立演出队伍等方式,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据山多地少的具体实际,贵州易地扶贫搬迁以城镇化安置为主,截至2019年底,全面完成188万人易地搬迁,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4万多人,已建成配套学校669所,医疗卫生项目440个,提前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如今,贵州正围绕公共服务、文化服务、就业等五个体系,全力做好后续帮扶。

  发展产业
  农技促增收,帮扶举措多
 
  “一亩萝卜得保证3包有机肥,1包复合肥”“打窝窝、挖沟沟,行距和深浅得统一起来”“这块需要拉线,快,赶紧重新改!”近期,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标准化蔬菜基地,总能看到张万萍忙碌的身影。
  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贵州大学蔬菜团队团长、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张万萍带领团队,进驻挂牌督战县威宁,开展科技扶贫,为当地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当前贵州正在发展高附加值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这对农业技术服务的要求很高。”张万萍表示,“科技特派员本就肩负让技术落地、加快技术转化的重任,可以此推动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双龙镇标准化蔬菜基地规划面积1.1万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覆盖贫困户232户1096人,发展绿色有机蔬菜。
  “我们流转了土地,来基地学着种蔬菜,仅工钱一天就有100块。”当地贫困户朱启富介绍,每年还有土地流转费、年底分红等,比之前单打独斗好得不止一星半点。
  而位于雷山县丹江镇的贫困村脚猛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了葡萄种植产业。“这两年,多亏了贵州农业银行雷山县支行的精准帮扶及资金支持,村子的葡萄产业才做得有声有色。”村党支部书记文锡红坦言,为了让葡萄走出大山,卖上好价钱,农行又协助解决长途冷链运输难题,“今年种植户都把心放到了肚子里,增收的后劲可足了!”
  “十三五”以来,贵州通过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发展12个特色农业优势产业,让农民融入产业链、价值链,一改过去农业“小、散、弱”的窘境。仅2019年,全省通过产业带动了111.88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下转3版)